APP下载

自主性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及提升策略*

2017-09-30贾凤芹朱晓云

关键词:自主性人格职业

贾凤芹,朱晓云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自主性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及提升策略*

贾凤芹,朱晓云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采用大学生自主性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对苏州市三所高校的341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处于较好水平,但存在职业自主性较差的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及年级差异;职业生涯规划与自主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主性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显著变量。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可以通过完善大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人格、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丰富职业探索实践、争取社会支持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性人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日益凸显。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及所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发自身的潜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采用相应行为来实现,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过程研究较多,对主体自身——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也仅涉及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教养方式等人口学变量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2],而关于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烈的个人导向性[3],在制定过程中大学生自身起主导作用,在为达到职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预先设计与安排中必然要求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是指个人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个人行为的人格特质。[4]以往关于大学生自主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自主学习领域[5-7],较少有学者对自主性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此,笔者从实证角度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格发展状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自主性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并且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教育途径,以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遵循分层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苏州地区的三所普通高等院校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随机选取三所学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85.25%。其中,男生95人(27.9%),女生246人(72.1%);大一168人(49.3%),大二79人(23.1%),大三52人(15.2%),大四42人(12.4%);人文类238人(69.8%),理工类103人(30.2%)。

(二)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量表

量表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探索和职业自主四个维度,包含22个项目。职业认知包含6个项目,是指个体对招聘市场、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应聘面试技巧等的熟悉程度;职业规划包含5个项目,是指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过程;职业探索包含5个项目,是指增加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以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活动;职业自主包含6个项目,是指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职业的状况。经过系统规范的编制过程及统计检验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量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1,各个维度之间的一致性系数在0.735~0.778之间,表明信度较好。题总相关系数在0.602~0.732之间,表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上述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工具。量表采用5点计分方式,从1分(完全不符合)到5分(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越高。

2.大学生自主性问卷

该问卷由姚丹编制[8],分为自我规划、自我创新、自我负责、自我控制和自我执行五个维度,包含20个项目。该问卷内部一致性效度为 0.883,重测信度在0.762~0.859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者进行现场施测,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本研究使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总体发展状况

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与平均值3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差异均显著(t值分别为3.32、3.85、3.63和2.49,p<0.05)。对四个维度的均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依次为职业规划、职业探索、职业认知和职业自主。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处于较好水平,但职业自主性的发展状况相对滞后。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性别、专业及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性别、专业及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各维度的差异(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差异比较(M±SD)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差异比较(M±SD)

结果发现,男生在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职业自主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 理工类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自主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人文类学生(p<0.01);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职业探索方面年级差异显著(p<0.01),随后进行的两两比较(LSD法)发现,大四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职业探索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及年级差异。男生、理工类、高年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分别高于女生、人文类、低年级大学生。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与自主性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维度与自主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职业认知与自我规划、自我创新,职业规划与自主性的五个维度,职业探索与自我规划、自我创新和自我负责,职业自主与自我规划、自我创新、自我负责和自我执行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3 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与自主性的相关分析(r)

(四)自主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影响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与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以自主性五个维度的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和表5)。

表4 多元回归方程的拟合情况

表5 多元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自我创新、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发现回归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61.861,p<0.001)。三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35.5%的总变异(R=0.355),其中自我创新占26.7%,自我规划占6.9%,自我负责占1.9%。进一步检验发现,自我创新、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0.001)。由此说明,大学生的自主性状况是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显著变量。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水平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处于较好水平,但职业自主性的发展状况较差。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高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总体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但是,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也存在自主性较差的问题,存在依赖心理。职业自主性是指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标准来选择职业,体现了个体在职业选择中的能动性。本研究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职业自主性差的原因主要是自主性人格不健全,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父母、亲友等各种社会关系,或者持被动等待的心态。他们在面对就业及职业生涯中的风险时主要依赖家庭,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性别、专业与年级差异分析

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尤其表现在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职业自主方面。“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取向。男性通常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家庭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其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养家糊口的人”。这促使男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与职业相关的问题,主动关注职业与职场。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较低的结果与以往研究比较一致。有研究发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不理想、缺乏长远目标等。[9-10]女性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历来受到多重因素的阻碍,如低薪、工作与家庭角色冲突、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性别职业刻板印象以及“玻璃天花板”效应等。[11]在现实工作情境中,有时女性和男性从事同样的工作,却不能获得同样的薪水以及升迁机会,而且女性还要经常面对照顾儿童、老人与工作之间的冲突问题。人们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仍然是母亲和家庭主妇,女性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与养育和照料相关。最近一项基于全国5008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女子气、同理心、勤俭、心细被认为是女性社会角色的主要特质,而独立自主、有领导能力、有组织能力等则是属于男性的社会标签。[12]这些阻碍与不利因素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不够自信、忽略自身价值,习惯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约束自己。

理工类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自主的发展状况均好于人文类大学生。高校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其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职位较为充足,并且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相关性更加密切。这种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更为明晰,职业自我效能感更强,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未来职业进行了解和探索,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相比而言,人文类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量较小,他们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竞争压力往往会产生迷茫、退缩和依赖心理,缺乏职业自主意识。另外,由于不清楚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于职业的认知多半处于模糊状态。

本研究发现,高年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状况好于低年级大学生,这与以往相关研究比较一致。[13]高年级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和职业选择,因而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并为之进行计划和准备,而低年级大学生更注重学习任务和校园生活,对未来职业发展考虑不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与自主性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自主性的五个维度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维度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自主性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关系紧密,具有较强自我规划与创新意识,能够做到自我负责、自我控制和自我执行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发展较好,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计划与安排。具有较强自我规划、创新与负责意识的大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职业尝试与探索,比如尽量多地对自己的人格特点、兴趣、价值观、技能和外部就业环境进行认识和了解。具有较强自我规划、创新与负责意识并且能够做到自我执行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对与自己匹配的职业有独特见解,并且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职业,避免了就业时的从众与盲目性。而自我规划与创新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对于招聘市场、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应聘面试技巧等更加熟悉,这种良好的准备状态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未来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与压力。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自我创新、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意味着,不拘泥于现状、理性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并且对于自己的未来主动承担责任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的人格、兴趣、能力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外部要求与岗位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

四、创新创业背景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策略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且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认知、轻体验,以及重普通原理、轻专业指导等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不高;课程开设时间短,授课内容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由于授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的,所教授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作用。鉴于此,笔者拟从大学生主体、课堂教育、课外实践以及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人格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个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设计。[14]笔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大学生职业自主性发展状况较差,且自主性人格对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有正向影响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大学生自主性人格来提升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自主性人格的缺乏与个体的生活、成长环境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过度呵护,在学校里老师的过度管理,都是造成大学生缺乏自主性的原因。为了完善自身的自主性人格,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与学习中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评价及深刻的自我反思,通过自我管理与自我决定,积极主动地选择个人行为,培养自主性人格。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首先应该主动地通过科学方法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和职业倾向等,可以在教师或者专业咨询机构指导下做一些标准化问卷和量表,将自己所得的数量化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从而评鉴自己的人格与能力特征。例如,通过《大五人格量表》了解人格特征,通过《气质类型测试量表》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特点,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类型,通过《BEC职业能力测验》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等。[14]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大学生还应该主动去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通过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专业所适应的职业范围,适应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前景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未来职业与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特长等的匹配度,并树立自主的学习观与择业观,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具有独立决策的意识。只有具备自主性人格,大学生才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积极应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减少盲目性。

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大学生不断养成创造性人格。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小学教育的过分追求升学率和强调统一答案,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但是,人格形成不是被动的过程,自我调节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高校后,大学生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养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的核心特质包括自信、坚持、内部动机强烈、质疑权威、好奇、冒险、开放、独立以及自我接纳等。[15]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求知欲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敢于冒险,力争寻求多样化、独创性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挫折和他人质疑时要具备不怕失败、坚韧不拔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职业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独立、坚定的心理品质。

(二)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一是实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连续活动或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职业生涯决策以及创业与求职准备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该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一年级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社团活动等了解自我特征、专业属性和未来职业特点;在二、三年级通过专业实践、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职业特征,以及自我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在四年级通过实习等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创业与求职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以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尤其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16]为弥补上述不足,个别化教学被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然而个别化教学虽然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但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到学习进度安排, 完全让学生自主选择,容易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以及学习内容的系统性无法维系,不利于自主性不强的学生的发展。因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满足高效教学要求,又能够面对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

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特朗普提出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做法是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教学相结合。[17]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比较全面地实现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可以借鉴特朗普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采用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和一对一辅导的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其占比分别为40%、20%和40%。首先,在大班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精炼教学内容,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讲解,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类型、基本步骤、方法和原则,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等;要突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等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鉴于自主性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密切关系,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培养其自主性人格。其次,在大班授课之后,学生可以带着自己在班级授课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由教师指定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例如,自主性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职业与兴趣的关系、所学专业社会实际需求不足的问题、女性在职业选择与发展中的困境、工作与家庭冲突、自我评估量表的有效性等。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及对所学知识或感兴趣领域深入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一对一辅导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个别问题,如自主性人格缺乏、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自我认知偏颇、在校期间专业认知模糊、专业规划困惑、对专业发展前景持有悲观态度、自我定位难以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难以抉择等。一对一的辅导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长期服务。

(三)丰富职业探索实践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涯辅导专家舒伯(Super)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可以依据年龄将生涯发展分为5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各自发展的任务。[18]其中,15~24岁,即大学阶段,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自我能力、社会角色以及职业做尝试与探索,为日后确定长期稳定的职业做准备。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具有较大弹性,主要发展任务是将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及稳定化。根据上述发展特征,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中,要提供丰富的职业生涯探索机会与实践,使大学生将个体的人格、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和专业特征等与职业和市场进行初步匹配,并不断探索和调整,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职业自我。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延伸和素质教育的载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获得对社会与自然的直观认识,还能够发现自身知识、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加客观地对自我进行认知与评价。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接触到新的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又能够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和挂职锻炼等。[19]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丰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夯实专业基础,为日后的择业与就业做好专业方面的准备;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以“挑战杯”为核心的实践赛事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毕业后的自主择业、高质量就业甚至开创自己的事业进行预演。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团活动和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学生会、班委会、勤工俭学及校外兼职活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其对社会的了解程度;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使他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治理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公民精神及服务意识,开阔职业视野,坚定职业信念。

(四)争取社会支持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优化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家庭、校友、企业和社区。首先,应该与家长积极沟通,争取父母的情感支持。例如,有些家长就业观念比较保守,或者低估孩子的能力,盲目左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针对类似问题,应该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在创业过程中,积极争取家长在情感与信息上的帮助和支持。其次,邀请创业成功的学长校友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分享他们的创业心得,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也能对大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最后,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与社会团体的资源,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创业机会。例如,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和相关企业、社团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学校与企业、社团合作让大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社团的活动和管理,可以让大学生不断学习与积累实际的生产与管理经验,还可以将企业、社团资金引入到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协同创新创业。

总之,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在大学期间实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新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并与家庭、企业、社团密切配合,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自主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陆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2):45-47.

[2]徐艾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2):104-107.

[3]李名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124-130.

[4]AUZOULT L. Autonomy and resistance to authority[J].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5(1):49-53.

[5]张勇.大学生自主性学习量表编制方法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0(6):7-10.

[6]傅开梅,牟文谦.谈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机制[J].教育探索,2012(8):37-38.

[7]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64-68.

[8]姚丹.大学生自主性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

[9]范晓光,孙波.当代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及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70-71.

[10]李利宏,马文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辅导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40-42.

[11]SCHEIN V E. A global look at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women’s progress 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1(4):675-688.

[12]刘电芝,黄会欣,贾凤芹,等.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心理学报,2011(6):639-649.

[13]陈曼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14]鲍谧清,宋春蕾,贾凤芹.班级工作与心理辅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86-198.

[15]陈方,邹永熬.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其测量、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41-42.

[16]张宁辉,刘宁芳.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6(23):67-71.

[17]吕星宇,李嵬.发展差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应然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83-86.

[18]周志远, 曹俊伟.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2-43.

[19]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

(责任编辑:周继红)

G717

:A

:2096-3262(2017)05-0087-07

2017-02-01

2013年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内隐性别偏见的形成与教育干预研究”(13JYB006);2013年苏州科技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201314)

贾凤芹,女,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 朱晓云,女,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系学生。

猜你喜欢

自主性人格职业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