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以《泼墨仙人图》为例谈“欣赏导图”的路径设计
2017-09-30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朱国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 朱国锋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所著《世说新语》中有一经典之句:“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此句突出了欣赏与眼光的重要关系。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学生特有的感悟基础上的欣赏。正如侯令先生说的:“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平常的一笔一画、一言一行中,没有任何的方法可以代替学生充满自我的表达和体验。”因此,不管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发展,每一次的感触就是成长。但是,以一种怎样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笔者认为以建立“欣赏导图”的形式,建立“先破后立、问题驱动、情感体验、重构欣赏、尝试表现”为递进式的欣赏方式,可以让学生走进作品、生发情感、观悟生活、提高审美素养。本文以欣赏浙美版五年级《中国传世名作》一课中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为例进行阐述。
1.破:从“心理落差”开始
打破,是一种残酷的体验。但是所谓“不破不立”,没有一种“解构”的开始,就没有深入内心的体验和荡涤心灵的改变。笔者认为应该促成学生与经典作品有效对话,让学生真正走进艺术作品的“内部”,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在《水墨人物》一课教学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学生只有走进画作,体会所描绘人物的身份、背景等画作背后的元素,真正理解作者的笔墨语言,才能真正被作品所打动。笔者以欣赏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为例,可以很好地进行说明。
案例片段1:《泼墨仙人图》的初次“邂逅”
师:古人对于人物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表现身边的人,来传递一种对自身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幅作品。
投影展示,全班学生哄笑。
师:谁能说一说,你为什么看到这幅作品会觉得好笑?
生1:感觉根本不像一个人。
生2:画得也太潦草了,人物的五官都看不清楚。
生3:衣服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用了几根随意的线条勾勒一下就完事了,不好看!
生4:我都能比他画得更像一点。
2.疑:从“问题碰撞”开始
从这个片段可以发现,学生并非对古代经典作品都有一种认同感,根本无法从最初的印象中体会作品的美,“师古”的兴趣根本就无从谈起。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多,学生无法体会《步辇图》中唐太宗形象在画中如此不符合现实比例,无法认同八大山人画的一切动物眼睛一律朝上的翻白眼。现代画家中很多前卫的、实验性的作品更加无法激起他们的共鸣。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去和画家“对话”,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理解艺术家表现的深层内涵。具体实践如下:
上:泼墨仙人图 梁楷
案例片段2:走近“泼墨仙人”
师:看来这幅“名作”不入大家的法眼,作者是南宋著名画家梁楷。这幅画的名字叫《泼墨仙人图》,你觉得画中人物是一个仙人吗?说说你的观点。
生1:不像,看样子有点像个乞丐,衣服破旧,睡眼蒙眬。
生2:不像仙人,像个酒鬼。(众人笑)
生3:有点像,大肚子露在外面,一点都不怕被人笑,像《八仙过海》中的汉钟离一样。
生4:不太像仙人,哪有仙人走路感觉摇摇晃晃的,衣服用墨画得黑黑的,邋里邋遢的样子。
学贵有疑。教师设置“主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与质疑,学生与作品之间形成了一个可以交流的“点”,虽然这个“点”一时并不能产生“相看两不厌”的“灵犀感”,但至少为学生进入作品寻求了一个基点,并且从质疑作品开始,可以为深度解读作品提供一个开端和支点。
3.悟:从“建立对话”开始
学生缺乏与经典作品的“对话”,缺乏以一种审美的高度审视自己的作品的能力,就会偏离水墨创造的传承与笔墨正统,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是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一种“缺位”,会导致“传统文化”和“学生体验”这“两张皮”的脱离。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觉得题目《泼墨仙人图》与作品人物之间并不能建立一种认识上的对等,这种疑惑、这种落差就会产生。接下来应该了解梁楷这位作者,因为作者为什么以这样一种笔墨来诠释仙人这样一种角色和形象,将是进入作品深层认知的一个关键。因此,笔者因势利导,设计了如下环节:
案例片段3:走进画家内心世界
师:看来同学们对仙人这个形象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大画家梁楷为什么偏偏要画出这样一幅让人争议的作品呢?先不急,让我们来好好了解梁楷。(教师出示梁楷画像和资料介绍,引导学生读取信息)
上:“不像仙人,像个酒鬼”,这是学生对作品中仙人形象的初步感受
上:学生通过了解资料,对梁楷及其作品中的形象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师:大家看了这段资料,知道了梁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再来欣赏这幅《泼墨仙人图》,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1:原来梁楷是一个像和尚一样喜欢清修的人啊。
生2:人们称他是“梁疯子”,行为很怪异,打扮很出格,让人不能理解。
生3:他很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喝得大醉。
生4:他性格有些孤僻,但是又十分豪爽。
生5:可以看出他生活很随意,也不太爱干净。
师:看来大家通过文字信息,对梁楷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性格特征如果反映在他画的作品里,将是一种怎样的风格呢?
生1:应该很奇怪,让人不可捉摸。
生2:他是一个参禅的人,所以会把仙人作为画画的内容。
生3:喜欢喝酒,所以感觉他画的人物也醉醺醺的样子。
生4:我突然感觉他似乎在画自己。一个喝得醉醺醺、不拘小节、衣衫褴褛的和尚形象。老师你看,这幅画中的仙人,跟梁楷的介绍像极了。
生5:这个仙人的眼睛、鼻子、嘴巴似乎都画在了一起,眼睛也不朝着人看,嘴里似乎笑着。
师追问:你觉得他在笑什么?
生5:笑别人,可能也是在笑自己吧!
师总结:难怪梁楷在这幅画的题跋中写道:“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是与不是,谁人能说清呢?
下:欣赏梁楷同时期的《太白行吟图》《布袋和尚图》《罗汉图》等作品
上:教师出示南宋画家李唐的《村医图》、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在比较欣赏中增强学生对《泼墨仙人图》这幅作品的理解
当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尝试解读作者的一刻开始,作者与作品之间就会建立一种联系,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两者对照起来欣赏,学生开始明白,作品不再是单纯的作品了,是人格化、性格化的产物。同时,开始将探究画家的生活习惯、内心情感等与作品“特征”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在欣赏名作时,切不可抛开作者,剥离作者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否则,作品的欣赏不能够使学生直达心灵,触及灵魂。学生这样的一种“悟”,才是欣赏评述课最美的“境界”。
4.立:从“寻求认同”开始
当作品与作者建立的这种“关系”被学生所发现,学生欣赏的角度就会发生改变,他们会尝试站在画家角度去审视画作,试图去理解画作传递出的看似不被接受,甚至不被欣赏的那一部分,以“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去理解画作,并建立一种“认同感”。在建构主义思想中,这种认同,就是对认知再“建构”的最初动力。接下来继续以案例片段进行阐述。
案例片段4:再认知——你现在喜欢这幅画了吗?
师:同学们,当我们沿着作者留下的这条线索,去探寻作者当年的生活,去了解梁楷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忽然发现,他笔下的这位“仙人”隐约有梁楷本人的影子。通过这么多了解,我们再来看这幅《泼墨仙人图》和他的其他几件作品,现在你有没有一点儿喜欢的感觉了呢?(出示梁楷同时期作品《太白行吟图》《布袋和尚图》《罗汉图》)
生1:看多了,感觉越来越亲切了,也不觉得他很丑,感觉还是很可爱的。
生2:我觉得人物似笑非笑,五官看起来丑,我觉得他是故意画得这样的。
生3:人物画得很概括,也符合他豪爽的性格,可能这是他酒后的作品,画得很随意。
生4:我看这个“仙人”,有一种“笑天下人”的感觉,那么的与众不同。
生5:我怎么看这个“仙人”似乎有一种孤独,作者只画一个人,没有任何风景,没有任何人物……
师:看来,大家是开始慢慢喜欢这幅画了。画家们对这幅画也是赞赏有加,都说“笔简神具,得之自然”,是一种新画法的开创者。我们一起来看看南宋时期其他几位大画家画的人物都是怎样的,比较一下《泼墨仙人图》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南宋画家李唐的《村医图》和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与之比较)
生1:感觉其他两位画得很仔细,梁楷不够仔细。
生2:《泼墨仙人图》感觉梁楷很快就画完了,寥寥几笔,很潇洒。
生3:很不一样,仙人图的衣服表现不用勾线,直接用墨块扫出来似的。
左:学生作品
上:学生尝试以“名作临摹”“技法迁移”等方式进行人物创作
生4:前面两位画家画的服饰颜色似乎是平涂的,梁楷画的还有墨色的变化。感觉独一无二。
师总结:的确,梁楷独一无二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甚至影响到后来的很多画家的作画方法,一直传到日本,对日本浮世绘起到了影响作用。人们把他这种潇洒痛快、酣畅淋漓的笔墨行为称为“泼墨画”。
学生的眼睛是很锐利的,只要教学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这种“认同感”就会马上确立起来,他们马上能够站在作者的思维角度去解读作品的内涵,作品的生动的气韵就会被挖掘出来。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阎立本所处时代有把主要人物画得大一些,以体现其尊贵和地位的作画习惯,就不难理解《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形象了;如果能深度感受八大山人朱耷这种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悲惨经历,学生也会深深认同他的作品中的“嘲讽之眼”。因此,作品是画家个性化的产物,是画家借助画笔外化内心世界的途径,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的最大特点,这一点,需要让学生在作品多元体验中明晰。同时,以南宋同时期画家的作品与《水墨仙人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泼墨画”的开创性。因此,欣赏名作不仅仅需要深入了解作者,更需要深入了解当时那个时代的绘画特点,通过对比欣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建构”。
欣赏评述课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名作临摹”“技法体验”“技法迁移”等形式的练习,甚至可以基于本课泼墨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泼墨人物创作体验等。
“欣赏导图”为学生建立有线索、有目的、有过程的名作欣赏,建立了一个载体和支架。但是,导图式欣赏并不适合所有名作的欣赏思维,需要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建立更为有效的欣赏范式。但是,引导学生走进画作、走近画家,“思维穿越”到作者生活的年代去欣赏,去体验,才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实施的“过程”,因为不管是画作,还是我们的欣赏课堂,传神写照,就在那“智慧之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