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观形成的四个维度

2017-09-30杨圣琼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观维度理论

杨圣琼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文化观形成的四个维度

杨圣琼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文化观是习近平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本质与特征、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它的形成体现了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人本维度的高度统一,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观;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四个自信”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文化观发展到新的阶段,实现了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人本维度的高度统一,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理论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指导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习近平文化观之所以能形成与发展,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础,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灵活运用与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从马克思提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行,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P154),到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文化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4](P666);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到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P367);从江泽民提出“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6](P483-484),等等,为习近平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

习近平在继承这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8]“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9]等一系列文化建设理念,从文化地位、文化本质、文化作用、文化使命、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价值、文化软实力等多个方面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理论,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我们党的文化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在当代中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观。

历史维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0]习近平文化观之所以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真诚热爱、灵活运用与大力弘扬,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得到完美传承,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芒。

习近平一直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多次使用“基因”一词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1],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2]。所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它的根本属性是信息性,即储存着生命过程的全部信息。习近平用“基因”的概念生动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中的独特地位、重要作用,正是这种精神基因的延续,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种族不亡、文化不死、文明不灭。

正因为习近平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文化,一往情深地热爱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地运用中华文化,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华文化。这集中体现在他在治国理政中对中华文化信手拈来地讲述、娓娓动听地阐发,如他在讲述领导者治国时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13];在论述党的宗旨时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14];在谈到民族伟大创新精神时说,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5],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讲话之所以让人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是因为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习近平文化观得以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渊源。

现实维度: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6]

从习近平文化观形成的“现实逻辑”来看,它是由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和发展问题的不断转换决定的。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示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音。”[2](P203)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现实逻辑”的演进,相应地必然会导致相关“文化建设问题”的产生,这需要从理论上予以回答,因此,文化实践呼唤文化理论的指导,并为文化理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习近平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不断深入、日臻完善的总结、提炼,才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观。早在1982年12月,习近平在主政正定县时就提出必须“真正把精神文明当作战略方针来抓”[17];1989年12月,习近平在主政宁德时又提出“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8];特别是习近平自2002年主政浙江后,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并提出“文化是根,文化是精神支撑,文化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等观点[19](P66),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成为习近平文化观形成的重要理论原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局,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这一关系到“文化复兴梦”能否实现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以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恢宏的气魄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实践性、战斗性的文化建设理论,如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他提出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9];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8];关于网络治理,他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0],等等,体现了习近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凡的创新勇气与精深的理论品质。

正如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1]因此,在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中,习近平文化观有了全新发展,并经受了文化建设实践的检验,成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人本维度:彰显了习近平博大深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19](P330)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2]

从习近平文化观形成的内在动力来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担当是习近平鲜明的政治品质。回顾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把人民当作天、看成地,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是习近平文化观乃至政治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亲民力、感召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早在2006年习近平主政浙江时,就对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23](P150)“‘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23](P232)。在习近平看来,文化是人的“第二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这是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的。

文化之所以要为人民服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当然包含了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坚持文化的人民性是我们党文化价值观的根本与灵魂。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2]

习近平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眼光、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论述了人民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22],并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2],这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拳拳的爱民之心、深沉的为民之情。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8]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1).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12]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13]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01).

[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5]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03).

[16]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17]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18]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9]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0]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1).

[2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01).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2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彭澜]

Four Dimens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View

YANG Sheng-qio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China)

Xi Jinping’s cultural view is his basic view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its nature and features,functions and values.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view embodies 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theory dimension,history dimension,reality dimension and human-oriented dimension.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 goal of“Two Centenary Goals”and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Xi Jinping;cultural view;dimension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课题《“中国梦”影视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15ZD01);2015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观的浙江实践与发展》(Z15JC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圣琼(1977—),男,湖南永州人,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G0

A

1671-198X(2017)05-0005-04

2016-12-18

猜你喜欢

文化观维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