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

2017-09-29

地理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环流示意图降水

一、 直击高考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1.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2)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如图3)

4.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图4)。

(2)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如图5)。

5.常见天气系统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①气旋:低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实例:夏秋季节的台风(飓风)。②反气旋:高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中心向周围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实例:江淮地区的伏旱;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我国北方冬季的干冷天气。

(2)冷锋与天气(如图6)。

(3)暖锋与天气(如图7)。

6.气候类型的分布

(1)太阳辐射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了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有些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模式图并不吻合,这些气候“特殊”地区往往是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

7.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成因一般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方面分析。

8.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如图8)

★重点剖析

1.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穿越的大气路程短,削弱少,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如图9)。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中的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③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2.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3.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如表2)

4.冷锋与暖锋降水特征的差异(如图10)

5.锋面气旋的判读(北半球锋面气旋)(如图11)

(1)定槽线。图中为低气压,由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其最大弯曲处的连线M、N处为槽线。

(2)画风向。根据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规律,可确定槽线附近的风向和性质,图中①③处吹偏北风,为冷气团;②处为吹偏南风,为暖气团。

(3)定锋面。在槽线M两侧,①处为西北风,势力强,②处为西南风,势力弱,故在M处形成冷锋;在槽线N两侧,②处为西南风,势力强,③处为偏北风,势力弱,故在N处形成暖锋。

(4)析天气。图中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其前方N处为暖锋控制,故锋前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后方M处为冷锋控制,故锋线及锋后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而气旋中部②处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形成晴暖天气。

6.我国典型的天气现象(如表3)

7.气候类型的判断

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的特征来进行,一般遵循“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步骤。

8.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位置(如图12)。

(2)大气环流(如图13)。

(3)下垫面(如图14)。

(4)人类活动(如图15)。

9.影响降水的因素(如表4)

★复习策略

1.构建知识串、思维链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的许多知识有着因果逻辑关系,由此构成知识串,形成思维链。复习中要加强因果推导,揭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例如,太阳辐射随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变化,决定了气温、气压的日变化,进而促成了热力环流的日变化,如海陆风、山谷风。太阳辐射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季风和季风洋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

2.眼中有图、心中有理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借助示意图来表达。复习时要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1)原理示意图。如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等。其判断关键是:①判断推理。正确理解示意图表达的原理内涵,透析各组图部分的原理依据及各部分间的因果、逻辑关系。②图文互译。以文释图,用简洁的文字表述示意图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

(2)过程示意图。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等。其判读要点:一是理清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及主要环节,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二是建立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空間结构。

(3)分布模式图。如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其判读思路是:①理解模式图的成图条件:模式图的成图前提都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假设的理想条件下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②在理解模式图所蕴含规律的基础上,将其置于各种现实地理环境下加以修正或拓展。endprint

3.善用表格比较归纳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均可采用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比较寻找共性与差异,既可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为例(如表5)。

4.落实小(微)专题复习

有效对接高考“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思路,针对高频考点中的节点,通过横向梳理或纵向拓展形成“小尺度、小切口、新角度、深分析”的微专题,深度挖掘地理要素间的隐形、微观联系。以“降水”微专题为例:①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降温过程;凝结核。②降水特征的描述:数量+变化+分布。③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④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面性质)和人类活动。⑤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形、水文、植被、土壤);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交通)。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第9~11题)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6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以反映气温(温度)日变化的统计图作为主要信息载体,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推断不同条件下的气温(温度)变化曲线、判断气温(温度)变化特征,并根据时差计算经度,判断地理位置。(1)覆膜可以增加膜内温度,故①、②为膜内,③、④为膜外。丰雪年积雪量大,有雪覆盖膜内温度较高,日变化小;枯雪年相反,故①、②分别表示丰雪年和枯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曲线。同理,可判断③、④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膜外气温日变化曲线。B项正确。(2)图中所示为日平均温度,所以A项“最低气温高于-16℃”不正确;通过膜外③、④两线的变化,可以看出积雪状况对于气温日变化造成的差异较小,B项错;膜内①、②两线在日变化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积雪对其影响较大,所以D项错,C项正确。(3)图中膜外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前后,对应的当地地方时应为14时前后。因此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经度约为90°E附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项正确。

【答案】(1)B (2)C (3)D

★方法技巧

根据空间尺度大小宏观扫描、局部聚焦。学会根据空间尺度大小来决定对“整体”与“细节”的把握,分清一般性规律和局地特例的关系。解题时做到从宏观到微观,整体扫描大区域“普适性”的地理因素;局部聚焦小尺度区域的“特殊性”因素。例如,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就要从将“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大背景的普适性因素与“东北—西南走向山地”的小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叠加分析。在“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的分析中,纬度对植物和冬季寒冷期的影响是大区域的普适性因素,而地形影响下的气候区域差异则属于小区域的“特殊性”因素。

★训练拓展

1.图17示意某年12月18日~24日影响亚洲东部的某种天气系统。图中的小圆圈为气压中心,圆圈下的数字为中心气压值,圆圈上和锋线上的数字为日期。据此完成(1)~(3)题。

(1)24日,甲地的主导风向是:

A.偏南风 B.偏东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气象部门发布了寒潮预报,甲地降温最剧烈的时间是:

A.19日 B.20日 C.21日 D.22日

(3)与18日的天气相比,寒潮过境时甲地:

A.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D.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图18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溫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19为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W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西部可达5℃以上。降水量西部沿海达2 000~3 000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mm。

(1)说明W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W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多地区偏高的原因。

(3)推测W岛温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说明理由。

(4)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

【答案】1.(1)A (2)C (3)D

2.(1)差异: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西部位于来自太平洋的西风迎风坡(雨区),东部位于背风坡(雨影区) (2)冬季广阔洋面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分布地区:岛屿的西部沿海地区。理由: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 (4)W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阴雨天气较多、森林茂密,日照时间较短,低矮的阔叶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分布稀少,但高大的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却能够获得较好的光照,成为主要树种。▲endprint

猜你喜欢

环流示意图降水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谜底大揭秘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
俄欧天然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