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需与主题学习渗透
2017-09-29宋景侠
宋景侠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在班级中积极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多角度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真正地让书香伴随孩子成长,在阅读中感受乐趣,体会成功,全面提高语文
素养。
第一,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
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我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因材施教原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层次、阅读品位的不同,我要求班内每位同学在学期初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且根据计划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内容开展了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示会、课外阅读主题班会等多种活动。每天引导学生扎实开展晨诵、午读活动。每周的晨诵时间,每次20分钟;诵读的形式可选择多种方式,如:素读、导读、自由读、读讲结合等,也可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阅读到喜欢的经典美文。
第二,课内阅读与语文主题学习自由对接。
要想实现课内阅读与语文主题学习自由对接,教师关键要练好“内功”。首先,阅读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从阅读内容的分类、活动分组形式、师生互评讨论等诸多环节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班内充实“图书角”藏书,开展班内图书“以一带多”活动(即:学生自己带到班内一本书,共享班内多本书),教师推荐优秀书籍,通过学生捐助,人与人、班与班进行漂流,丰富知识。其次,阅读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我在班内举办了名人故事会、朗诵会、语文主题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每周拿出一节进行语文主题学习专题阅读,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 “小书虫”“小书迷”“小硕士”“小博士”等,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但这一切都不能强求,因为引导和保持孩子的读书热情,是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第三,“学生、教师、文本”三线有机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积极参与的意识等。只要学生在阅读课上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语进行鼓励和赞赏。特别是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觀点或独到的见解时,用“你确实用心阅读文本了”“回答太精彩了”“见解很独到”等予以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时,用惊喜甚至是赞叹的语气加以肯定,或者叫全班同学自觉用掌声来回应等等。这样,学生有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个体体验和成就感,见解就多了,回答问题的胆子也大了,就会更有效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认识。即使有时理解错误,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个人认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亦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师生共同感知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教学
相长。
第四,“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四位一体共建完美人生。
家校有效沟通是共创学生学习、阅读的最佳氛围。学生在学校阅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从时间上保证、如何从质量上提高、学生平时在家的时间如何安排,家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家长的认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形成在该项活动上的共识,事实上我班的许多家长在学校的引导下,对自己孩子的阅读越来越重视了。虽然大部分家长都生活在农村,家庭收入有限,但是,他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很支持。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来联系家长和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记录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缩影,活动照片,成长照片,书法作品,每周写话等,“班级动态”则主要发布班级、学生、活动等的动态,一一拍成照片或写成文章保存下来。
我认为,一个充满着书香的教室就是世界上一个最完美的教室,它意味着师生共同穿越的一门门完美的课程——世界上永无完美可言,但我们总要尽自己所能,努力向完美靠近。缔造完美教室,创造教室里的奇迹,需要教师对教育的痴迷和教师对工作的疯狂投入,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智慧力量的培养。“新教育”是一种措施,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执着。让我们学习雷夫老师的疯狂投入与创造性工作,学习克拉克老师的严格训练与积极管理,在缔造完美教室中,在开发全人课程中,做幸福完整的老师,培养幸福完整的学生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心学校小学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