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经寒彻骨怎闻梅花香
——访上海昊讯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惠国

2017-09-29周海健

上海商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视机上海

文/周海健

不经寒彻骨怎闻梅花香
——访上海昊讯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惠国

文/周海健

人生第一份工作,可能与成功有关,也可能与成功无关,文中主人公恰恰通过第一份工作,定位了人生,定位了成功。

讲起高中毕业后38年这段痛并快乐的创业历程,平头,国字脸的王惠国,平静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激情。

一根扁担闯上海

1979年,18岁的他高中毕业,当年没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又没能金榜题名。心灰意冷的他暂时放弃了读书这条路,投靠启东电子研究所的哥哥,学起了维修家用电器的手艺。

从那天开始,在启东汇龙镇上,又多了一位毛头小伙子,骑着自行车,背着修理包,走街串巷。那时,老百姓家的主要家用电器是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有飞跃牌黑白电视机。

如当场修不好的,就带回住处,让他哥哥手把手地指导修,修好了第二天送上门。说起这段往事王惠国感慨万千:“修电器要用电烙铁,焊锡丝焊接,由于技术还不娴熟,被焊锡丝烫得两胳膊都是伤,痛得晚上睡不着觉。”

那时,哥哥每月工资36块,两个年轻人靠这微薄工资,生活过得异常艰苦。

半年后,学了点手艺的他回了老家。父母都是农民,兄弟五个,家境贫寒,他知道,要过上好日子,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去拼博。而靠修家电也赚不了什么钱,父亲让他去学泥水匠,还要帮家里种田。

身无分文的他,毅然离开了家乡。怀揣着阿奶悄悄塞给他的30元钱,坐上了启东到上海的东方红401轮船。

“当时,可以睡的船票是每张1.75元,由于不舍得用钱,我就买了一张1.50元的散席票。”王惠国至今还记忆犹新。

第一次来上海是1981年春天。初到上海大达码头已是傍晚时分,外面下着暮暮细雨他挑着担子上公交车,前面的行李已进车厢,车门关上,后半截被夹在车外。

通过老乡介绍,寄宿在上海郊区南汇果园的一家村民家里。晚上帮着老乡做小工,白天挨村挨户敲门叫唤修半导体收音机,修电视机,整整三个月步行走了四个乡镇村民家。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村民家里的一台“飞跃牌”电视机坏了,他捧回住地后打开后盖一检查,发现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上了保险丝一通电后,好了。

两位上门来取电视机的姑娘问要多少钱,王惠国说一角钱,两位姑娘听后惊得目瞪口呆。那个年代,近500元一台的电视机,只要一毛钱就能修好?对这位如此诚信修理的苏北小伙子,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

对于王惠国的诚实,也有人说他是傻到根了,骂他是天下少有的“憨徒”。价钱开高点不就能多赚点钱嘛!然而他不是这么想的,换个保险丝,只能这个价!

再闯上海滩

1983年,上海电信事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当年的上海市市内电话局,委托王惠国家乡的启东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招聘一批工人来上海电话局工作。

听到这消息后,王惠国赶忙回到家乡应聘。凭借他多年来掌握的无线电修理技术,经过多轮考试,被录取了。

经过培训,他和公司100名工人,被派往上海市内电话局,做了一名电话机房里的设备安装工人。

在上海,一干就是15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带班班长,再从带班班长做到了项目部督导经理。

经过15年的奋斗,他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为自己的腾飞奠定了基础。1998年10月,他看准上海电信事业的高速发展契机,拉起了队伍,成立上海昊讯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从此,他开始走上为自己打工的生涯。凭借良好的人脉关系,过硬的工程质量,业务迅速扩大,他承接的电信工程越来越多,从分包商做到总包商。注册资金从50万到500万,再到现在的3500万。现在,他单位有150多名员工。

对于公司每个员工,他说,作为我的打工者,不需要你们对企业负责,对老板负责,你们每做一件事,只要对自己负责就足够了。他认为,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人,怎么对他人负责任呢?

如今,公司获得了具有工信部颁发的通信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证书,资质等级从原来的丙级升级到乙级。

公司的工程也覆盖了通信业务网络、电信支撑网络、基础网络工程,包括通信电缆、通信管道、光缆敷设熔接、智能化小区楼宇工程、技防监控及本地网交换机硬件、传输、电源、宽带等设备的安装调试等。

公司被中国企业信用保障中心、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会授予“全国通信工程安全质量信得过单位”、“全国通信工程建设系统信用•信誉AAA级单位”。

目前,他的公司已成为上海电信、上海联通、上海移动三大运行商合作单位,是上海通信领域综合性的通信工程公司。

娶个裁缝做老婆

对《易经》、养生颇有研究的王惠国,出生于古称“东胜瀛洲”的江苏省启东市。家里排行老五,只有兄长没有姐妹。他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一个是上海一所市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一个在英国读大学。提起两个女儿,王惠国心花怒放,幸福满满。

在老家,人人都知道王惠国是个孝子。他母亲从来不会做针线活,也不会织毛衣。这让他萌发了一个念头,以后娶老婆一定要娶个会做裁缝活的,而且要让老婆为妈妈做第一件衣服。“父母生下我们,他们花了很多的心血抚养我们长大,父母对子女的爱比什么都伟大,所以我们有条件就应该回报他们。”王惠国这样说了,也做到了。他让结婚后的老婆,做的第一件衣服就是妈妈的衣服。

有钱不忘父老乡亲

他深知他的成功是社会哺乳所致,有了钱就要回报社会,回报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

赚到钱后,第一笔钱就捐出了20多万元,为家乡筑路修桥,为老百姓建造老祖宗安息堂。随后,慷慨解囊一发不可收拾,为全村5500位村民出钱缴纳社会基本保险金,为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补贴500元。多年来,他用那颗拳拳之心反哺他的家乡,反哺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

如今,他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党总支副书记。在工作之余,他圆了大学梦,完成了通信专业的本科学业,还读完了交大的MBA,在北京大学,顺利地完成了论文答辩。

前不久,作为发起单位,他成立了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现代锁业服务专业委员会,并参与组建华东锁业联盟。规范上海的开锁、卖锁、修锁市场,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填补行业管理盲点。

粗中有细的他,身板结实,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喜欢穿汉服。与人交流思路清晰,今年56岁的他十分喜爱运动。只要有空闲,垂钓、爬山、打高尔夫球,一个也不能少。

猜你喜欢

电视机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老电视机“发疯”事件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钻进电视机里的人
电视机
神奇的电视机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