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基于文本深度解读的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法

2017-09-29杨霞蔚

关键词:观点文本文章

杨霞蔚

试析基于文本深度解读的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法

杨霞蔚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0)

高职高专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阅读课缺乏兴趣,无心参与课堂活动,对写作感到焦虑,勉强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十分空洞。其主要原因是阅读课低效且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而造成写作能力低下。针对此种状况,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发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从而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写作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文本深度解读;读写结合;英语阅读教学;英语写作教学

2006年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英语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中阅读和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面临困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课上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激情和兴趣,懒得回答问题,最后课堂变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一言堂。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产生焦虑心理,感觉无话可说,或者有了想法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最后应付了事,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下来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在原地踏步。

笔者认为,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我们首先要反思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通常教师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出文章脉络结构,接着进入语言点的讲解。这种只注重对文本信息的浅层理解、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字词句、长难句讲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语言知识的习得也因采用零碎的语言点讲解的教学方式导致效果不理想,学生对阅读课越来越缺乏兴趣,阅读效率低下,最终造成写作时不知从何下笔。笔者认为,只有在阅读中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才有可能提高其写作水平。关于语言能力的定义作者不再赘述,这里只对思维品质的内涵进行阐述。关于思维品质的内涵,综合专家观点如下: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1]。思维品质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度思维、概括思维、比较思维、推理思维和批判思维等六个方面入手[2]。

笔者从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案例入手,试着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平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效率。并尝试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同时写作又促进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1 深度解读文本,提升思维水平

本次教学案例采用的阅读材料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教材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The Old Bag Lady。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流浪街头已经几天没吃东西的老妇人突然在路上捡到一美元,她用捡到的钱向街头小贩乔买了三个热狗和一大杯苏打饮料。老妇人走后乔又把这一美元丢在了路边,原来他正是以这种方式帮助别人。旁边的一位买热狗的富人看到了,抱怨他随便施舍食物,致不了富。饥饿的老妇人拿到食物后,自己一点舍不得吃,全部给了一个和她住在一起的拖着两个孩子在街头流浪的年轻女孩,因为她觉得这个小家庭比她更需要食物。她又肚子空空地上路时,刚好看到买好热狗的富人过马路,同时街角处一辆大卡车疾驰而来,她欲提醒富人所处的危险,却因为太虚弱未能及时赶到,富人就这样丢了性命。那天傍晚,老妇人和她的朋友,坐上乔的卡车,奔向美好的生活,原来有人要帮他们摆脱街头流浪生活。而与此同时,那位富人的尸体被装上一辆货车运走了。故事的末尾耐人寻味——“是巧合吗?”这是一个既富于哲理性又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小故事。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了如下步骤。

1.1 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第一部分,即课前阅读部分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阅读课文之前,仔细阅读下面六个观点,判断你是否同意这些观点,并给出理由。

(1)People who live on the street are too lazy to work.

(2)Street people are generous to others.

(3)People who work for their money are better than street people.

(4)Street people contribute nothing to society.

(5)It is best to just ignore beggars when you see them.

(6)The best way to have a good life is by saving what you earn.

这六个问题都是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却又非基于课文内容之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紧密的关联。且话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目的是导入话题,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此环节活动时笔者采用了如下步骤:首先,先用以前课堂讨论过的话题做了一个示范,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记下回答问题时用到的关键词汇和短语。然后请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每一个题目请两个分别代表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陈述。这是一个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也能很好地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在此环节,笔者故意设置了一些有争议性的论题,用一些具有思辨色彩又和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大家深入地思考,以求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同时还激起其对将要阅读文本的强烈好奇心,使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更高效、更顺利。由于话题具有开放性,这个教学设计还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在分小组陈述观点环节每位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相应地,这些能力也得到了锻炼。1.2 从预测大意入手,把握文本细节

第二部分,阅读课文,把握文本细节。笔者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第一,利用课文标题、图片和第一段来预测课文内容。教师对课文标题先不做任何解释,提出如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is story will be?What do you guess will happen in it?围绕“Bag”一词,学生会对标题“The Old Bag Lady”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答案会五花八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如下问题:Does this change your prediction?If so,how?图片描绘的是一位满脸皱纹的瘦小老太太坐在肮脏的街头,面容憔悴,目光无神,手里拿着一根竹棍,脚边放着一个袋子。结合图片,再联系第一部分中老师给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迅速地总结出关键词“street people”,并推断出:The old bag lady is the lady who is homeless and lives on the street,and carries all her belongings in a bag。那么,故事讲述的应该是这么一位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老太太的故事。通过观察图片这一环节,本来理解出现偏差的学生也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阅读第一段,进一步追问:“Does this change your prediction?If so,how?”至此,关于这篇文章的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学生已完全统一了观点,并对故事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了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欲望。此时,笔者顺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的阅读,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重新考虑第一部分的六个问题,看自己的观点是否发生了转变,如有变化,说出变化的理由,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证据来。最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用英语做较为详细的笔记。由于有第一部分的铺垫,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目的性和兴趣都更强,阅读效率更加高效,因而在分享阶段也格外积极踊跃。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握文章细节,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的观点,并把自己在第一部分里对各个论点的看法和文中观点进行比较,关照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反映了多元、开放的思维方式,还培养了比较、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1.3 抓住关键词,把握作者观点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和细节有了初步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找出作者观点。笔者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原文以一个单词“coincidence”结尾,后面还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结尾引人深思:所发生的这一切,难道是巧合吗?“coincidence”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通过这个追问,作者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启发读者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围绕“coincidence”一词,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告诉学生生活中事件的发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支配的(Different people believe that events in a person’s life happen due to different forces),并在黑板上列出支配事件发生的因素。为了清楚起见,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见表1)。

笔者在此补充了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背后的支配因素的不同看法——巧合、命运、因果报应和自由意志。这四种看法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由于使用了比较浅显的英文来表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第三种“karma”的英文表达初看会令学生感到陌生,但是因为有了定义和例子的帮助,理解起来也不困难。接下来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并推断出作者观点:Which of these views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has?Write down your answers and note down one or two details that support it.先要求每个人独立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并记下简短的笔记。再分成小组讨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活动。此环节的顺利进行需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需要其调动自己的思维,对文本信息总结整合,分析判断,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因此为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同时,学生在思考如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要精心组织语言,不可避免地应用到课文中涉及到的关键表达方式等语言知识,使得这个环节在锻炼思维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语言输出活动。另外,此环节的设置还涉及到人文知识的应用,深度挖掘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引发学生从哲学高度对文本进行思考。

表1 Why Events happen in a person’s life

1.4 结合自身体验,导出读者观点

至此,学生对文本细节和整体内容,以及作者观点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读者的立场思考问题,继续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活中重要事件发生的原因的看法:Notice that“coincidence”is followed by a question mark.Why do you think that the author did this?So now we are going to look at YOUR opinions/beliefs about this question.通过这个问题,自然过渡,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读者的观点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Think about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your own life, the lives of those close to you, and even stories you have heard about other people.Write out some key notes about each event.Based on what you know about it,circle which of the 4 views you feel it supports.Then say why it supports this view.这里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上面提到的四个因素中哪一种对人的命运起到支配作用。对于自己的生活体验,这里给出了多种可能的选择,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避免同学们因生活经验的欠缺无法找到合适的事件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过后向全班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并用至少两个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讨论听过别人的分享后,自己的观点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学生既把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又和别的同学的观点进行比较,形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互动,有效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综观以上阅读活动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围绕文本进行思考,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开放、多层次的思维平台,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阅读效率。而且,通过表达和分享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每个环节的笔记记录,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料。

2 充分利用阅读成果,顺势生成写作任务

2.1 高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对写作怀有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往往语言匮乏,内容空洞,逻辑混乱。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自身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造成表达能力欠缺;同时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提不出独到的观点,造成文章内容空洞;有时即使有了独到的观点,由于语篇结构不合理,各部分之间逻辑混乱,整个文章缺乏统一连贯性。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写作中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知如何下笔,焦虑心理自然就产生了。焦虑心理的作用使得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更强,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2.2 巧妙利用阅读成果,合理设置写作任务

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以上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巧妙利用阅读成果,设计了如下的写作任务,旨在为学生写作搭建支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写作任务如下:

“Based on your own presentation, the presentation of others, and the class discussion, write a short informal essa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your current opinion/belief about why events happen.This essay will have the following parts:

-a statement of your thinking before reading The Old Bag Lady

-a statement of your thinking when you made your presentation,and a re-telling of the stories that supported your thinking then

-a summary of the mostimportant ideas/stories you heard in the presentations of your classmates and in the class discussion;and a statement about whether these changed your own thinking(if so, why;if not, why not)

-a final statement about your thinking/belief at the end of this reading processand your reasons for it.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写作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阅读文本之前自己对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原因的看法;(2)阅读文本推断出作者观点后,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并给出原因;(3)总结其他同学分享的重要的观点和理由,并探讨自己观点的发展变化及原因;(4)总结自己的最终观点以及理由。由于这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每一个环节讨论和分享的成果,在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对作文中的内容其实大都已经认真思考并讨论过,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聆听了别的同学的想法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观点,所以在文章内容上大家都已经胸有成竹,有了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真正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些是写好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前提。在语言表达方面,由于在阅读讨论环节,学生都做了笔记,也有了良好的铺垫。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这些零散的观点组合起来,成为一篇文理通顺、逻辑合理的文章。

2.3 合理搭建支架,读写有效对接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回顾前面每一个讨论环节中记下的笔记,对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去掉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使自己的主要观点和理由凸显出来,同时对语言进行规范化,使一些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书面化。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修改后的观点组合起来,成为文章的雏形。这时的文章雏形看起来篇幅较长,还只是观点和文字的堆砌,语言冗余累赘,过渡衔接欠缺。但是,进行到这一步时,学生已经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就感,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自然也就极大地缓解了对写作的焦虑心理。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首先,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对于文章的内容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顺序安排由于写作要求中已做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只需按要求做就应该不会在这方面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如何做到观点和段落之间条理清晰,各部分之间过渡合理衔接自然呢?笔者采取了如下方法:先鼓励学生列举出英语中表示顺序的连接词(firstly, then, next, finally;firstly, secondly,thirdly,…etc.),使用这些词汇对自己文中观点进行条理化,使各个观点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并符合逻辑顺序,整篇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看上去过渡比较自然。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并列出其他表示过渡衔接的表达方式,比如可以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的表达方式(in my opinion,I think/believe,etc.);可以引出例证的表达方式(for example,for instance,take…as an example,etc.);陈述原因和理由的表达方式(in my opinion,… because…, I believe…because…, etc.);可以表示观点或事实的递进的表达方式(not…only,but also…,in addition, what’s more, etc.);进行总结的表达方式(in a word,all in all,etc.),等等。有了这些过渡衔接手段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时就更加有信心,更加从容,修改后的文章基本上能做到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文理通顺了。然后,请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就结构、用词和语法方面进行一个总体的检查和修改,觉得无误后,和同桌交换修改。和同桌交换修改,有利于发现对方定势思维中常犯的错误。最后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依据评价标准从语言、篇章、书写多方面进行示范评价,教师示范过后也可以同学间进行互相评价。通过这一步骤,学生不仅学习了写作评价的技巧,也看清了自己的进步和差距,增强了信心,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次的进步打下基础。至此,才算完成写作过程,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交上一份令自己和老师都比较满意的习作来。

显而易见,以上写作任务的设计基于阅读活动之上,作文的每一部分内容基本上都在阅读中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分享,阅读中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在对阅读文本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探讨基础上,提炼出比较成熟而独到的观点来,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还在思想内容上和语言上为写作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写作步骤加以指导,适当搭建桥梁和支架,学生就能把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思路发展变化过程整合归纳,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整个过程中,阅读是写作的必要准备和铺垫,写作是对阅读过程的回顾、复习和强化,从而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

3 结语

由此可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文本解读过程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同时为写作做好了思想内容上和语言上的铺垫,而写作反过来促使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增进了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当然,这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教学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体现出一定的持续性,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来,使得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学生的阅读效率、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才能同时提高,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1]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2016(1下).

[2]陈胜.从思维品质培养视角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10-14.

责任编辑:富春凯

Analyzation on an English Reading-for-writing Lesson Study

Based on Deep Text Interpretation

YANG Xia-wei
(Suzhou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 Suzhou 215000, China)

Quite a number of students lack interests in reading and are very passive in reading classes, and they also show great anxiety in English writing.The author think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reading class does not involve necessary traits of thinking and is thus ineffective.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the author tries to use methods of lesson study,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ogether,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depth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e text behind,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reading, improve the reading efficiency andthe quality of thinking, and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writing ability,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languag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Deep text interpretation;Reading-for-writing lesson;Teaching reading;Teaching writing

G642.2

A

1674-6341(2017)05-0110-04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38

2017-08-15

杨霞蔚(1976—),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观点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观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业内观点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