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性学习的策略

2017-09-28王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能力

王丹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们学习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数学的本领。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思维方法

中国分类号:G623.5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呢?授之以渔,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授之以渔,必须做到对症下药。授之以渔,还必须勇于实践。

一、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让学生产生“要学”之需要的前提。首先,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在那么“枯燥”,不在那么“难”了,所以教师要化繁为简,让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爱上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也有千变万化的“景象”。这样学生才会在数学学习中乐“渔”。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投入爱和感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展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在我教学的四年级我曾两次组织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竖式竞赛,学生为了准备这个竞赛曾对竖式题目“着迷”很深,由于积极的准备竞赛结果很好,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较大提高,并在全校性的竖式竞赛中或团体一等奖。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从心理喜欢上了数学,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拓展了知识。这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使得孩子们更积极、自主地学习数学。

(三)、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成功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深深理解,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与数学有关。用所学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快乐。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往往能使心情感到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样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二、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必须做到对症下药。也就是因材施教。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拿我们学生来说,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志趣也不尽相同,老师只有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只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这样也势必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实践证明,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效地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将学生这种学习能力培养、坚持、提高。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2]。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常常会让学生通过摆一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长和宽,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长×宽正好等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来的面积。于是便得出长方形面积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个过程初看上去学生进行了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实际上都是按照教师的授意做的,学生并没有主动思考。我认为,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数方格的经验,就应从其已有的起点切入,從直接只摆一行一列再到出示分格点,最后当学生看到什么辅助手段都没有的长方形时提出要测量其长与宽时,我则适时引导学生说出了这样做的理由?让学生体验了量长宽与数方格的联系是什么?这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了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信息的自主整合,获得了新的活动经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都得到了有效地发展。。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操作,讲究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培养、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使他们由知识认知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化。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殿堂里自由地探索,从中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李锋.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课程教学.2014,(7上):146-147.

[2] 王晓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 新课程 2009, (12): 146-147 .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