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课标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利用的方法和技巧

2017-09-28马梅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马梅梅

【內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配合各版教材使用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可谓百家争鸣。然而,当前仍有部分教师面对不同版本教材如何准确掌握编者思路进行课堂讲授、如何利用教材选材落实课标目标、如何根据教材特色挖掘教学资源等问题感到困惑。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 历史人民版教材 整合利用 方法和技巧

中国分类号:G633.51

【正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广大教师也愈加重视新教学设计,为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改精神,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掌握高中新课标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利用的方法和技巧。在我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适应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落实,常规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只有吃透课标,悉心钻研教材,根据本校应用的教材版本进行教学安排,才能优化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必须确立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转变。 现代教学理论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就是“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举例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另外,使用人民版教材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就应“前瞻后顾”,重视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关注发展的纵向线索。

教材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教材的史料的利用。教材的史料选材反映的是编者“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新课程改革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的课程观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接受,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也十分重视史学素材的选用,大多有丰富的文字、图、表等历史材料。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既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向,也符合历史学本身“论从史出”的学术规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无论是人民版还是岳麓版,都选取了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历史材料对正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其差别只在于选取史料的不同和史料表现形式的不同。人民版课文中不设小字部分,在边栏则增设“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同样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人民版史料选材十分精当,例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节,选用了大量的数字表格,列明《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等,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在备课环节钻研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

从目前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简明知识体系。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打破时间顺序,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深化历史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通史,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又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同时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然而,对于初中历史通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学习高中专题知识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有了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七七事变的影响”;没有了时间逻辑,就可能出现“七七事变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伪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需要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新课程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更何况基础差的学生呢? 因此,在进行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设计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适当为高中学生“补课”是必要的,这种补课不会占用正课的时间,可以几句话一带而过,但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例如,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一目时,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跳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就在备课环节适当加进来并在课堂上简单补充介绍。当时就有学生表示自己再查资料了解这几段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因而这种适当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只要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① 相关文章有于燕飞:《高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 朱汉国,马世力《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 曹人为,赵世瑜《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岳簏书社2004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