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2017-09-28黄喜如
黄喜如
“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活力和生机,但是同时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全力推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以增强中职德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中职学校德育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基本政治思想符合我国教育主流,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清晰明确,学习生活态度端正,对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很多人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职业德育素养的提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适应就业需要,讲文明有礼貌、成为区别于其它学校的亮丽风景线;很多学生多才多艺、个性张扬、表现欲强,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很多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能吃苦、做事积极务实;不少学生思想开放、合作能力强,紧跟时代潮流、容易接受新事物、现代意识较强。很多中职生在实习中就受到好评,毕业后顺利就业,有的工作几年后就创造了一片天地。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影响也折射到中职学生身上,给中职德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部分学生中存在各种消极表现,一是自律意识薄弱,日常行为不规范;二是价值观念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乏;三是信仰缺失,社会辨别能力不足;四是上网成瘾,感恩关怀品质下降。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1”办学模式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时间结构上的“2+1”,即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前两年以校内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的基本知识、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后一年以岗位工作实习为主,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岗位操作技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体系的“2+1”,即“2个支撑和1个主体”,是按“以分层渐进的职业素质训导体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支撑,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的模式建构教学体系1。 “2+1”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时代的选择,是因为它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的运作规律,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三赢,它的确立一定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而言,有助于学校准确定位,根据社会需要把握办学方向,满足专业设置,符合行业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能贴近市场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企业而言,有助于节约企业培训时间,缔造稳定的技术队伍,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产生学习压力和动力,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在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接轨。
(二)突破资金制约的困境
受资金的制约,部分中职学校通常是使用过期仪器设备来应付指标要求,或者设立一些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即使是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也很快就会被淘汰。“2+1”模式里,学生最后一年接触到的是企业里最新的生产设备和时效最新的生产技术,在提高实操技能的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学校则可以大大减低昂贵设备的淘汰风险率,解决办学经费制约或办学场地不足的困难。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是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要求与设备情况,以便在校内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促进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跨越。專业教师在派驻企业期间实现了“教师—工程师”之间的双师角色转变,有利于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叉学习和互补提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目前尚处于探索前进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德育观,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努力在实现中职学校德育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同时,使“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德育工作更加富有职教特色,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树立“以人为目的”的德育理念
德育创新的首要环节就是德育理念的更新。只有打破传统旧思想的束缚,才能真正推进德育的创新工作。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树立“以人为目的”的德育理念。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本身就是目的这个根本,“以人为目的”是人的本质的充分展现和自我实现,“以人为目的”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身的完满与和谐。德育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目的”的理念,不仅要把学生视为德育工作的中心,更要把学生视为德育工作的目的。
(二)遵循“以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德育原则
人的解放和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要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围绕着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去开展日常性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去实现他自己,成为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主体,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endprint
(三)赋予时代伦理精神的德育内容
新模式下的德育内容,除了保留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外,还应融入具备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把创新意识、生态意识、职业人格及乐业精神的培養作为“2+1”模式的重要德育内容,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文明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且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
(四)优化四个德育途径
1.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首先要在理念上树立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通过培训和政策引导让德育工作者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产生从事这项职业的韧性和热情,培养浓厚的职业归宿感,树立其起高远的职业理想,进而以专业的态度和奉献的热情兢兢业业的工作。其次是鼓励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上勇于探索和创新,不能满足于应付现状对工作敷衍了事,要敢于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再次要对中职德育教师进行科研引领,通过调研学习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德育教师的理论化层次和理性化水平。只有坚持这三点才能培养一支高水平、高境界、高质量的中职德育队伍,从而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2.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当今社会岗位对中职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就是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德育工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把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作为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的重点,引导学生增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意识,学习和践行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在“1”阶段的顶岗实习期间,要抓住学生实习实训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职业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建设中职校园文化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学校要把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作为德育创新的基础途径,通过建立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是在“2”阶段,对此学校要合理设计,科学布局,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影响。并且要主动与企业文化对接,探索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建设具有浓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性格的塑造、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升华,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进而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精神内涵,提高职业能力。
4.推动中职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是中职教育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和加强实践教学也是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对于 “2+1”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劳动、社会实践以及实验实训是“2”阶段校内教育的实践手段,顶岗实习则是“1”阶段的实践过程,实践教育贯穿于中职学习的全过程。而德育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必须要以创新实训实习为重要载体,强化实践教育,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法,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开发和利用好德育实践资源,同时启动体验式德育方法。
责任编辑朱守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