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病夺财 莫入虚假医疗广告“黑网”
2017-09-28齐安
齐安
“神医”“秘方”“n天搞定”“国际最先进诊疗技术”“一次性根除病症”“西南唯一国家级肾病研究院”“为众多患者圆了孕育之梦,成功率达98%”……打开电视、报纸、收音机,虚假医药广告已经铺天盖地。溢美之词罗列得极具诱惑力,而患者慕名前往,亲历之后才发现上当受骗了。这些广告不仅侵犯了患者的健康与财产安全,更嚣张地盗用知名医学专家的形象与名字到处行骗。
“苗仙咳喘方”“蒙药新脑方”“唐通5.0”,还有包治百病的天山雪莲等闻所未闻的药物,在各领域专家的吹捧推荐下,都成了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几乎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仔细一看,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出身的“专家”,居然都是同一个人!难道医药专家都是演的?这样一名假“专家”,是如何登陆各大电视台的?后续又将引发多少危害?如何杜绝此类现象并规范发展?本期“大城小事”,我们抽丝剥茧,一起来揭开虚假医疗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
“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终露真容
在震惊全国的“纱布门”事件发生期间,部分电视台因为大量插播各种低俗的医药广告而受到全国网友的“穷追猛打”。无独有偶,被低俗、虚假广告攻陷的不仅仅是一两家电视台,其中一名职业化的虚假医药“代言人”身兼数职、频频亮相于各大卫视,被誉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
这位“表演艺术家”,一会儿叫刘洪滨,一会儿又摇身一变叫刘洪斌;在西藏卫视播出的《苗医解药》中是苗医传承人,在河南有线电视频道的《唐通5.0》里是专治糖尿病的北大专家,在甘肃卫视的《名医养生堂》里是著名的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在东南卫视兜售“老院长祛斑方”时成了老院长,在东北卖“蒙药心脑方”时是八十高龄的蒙医后人,在吉林卫视推销“祝眠晚餐”时是著名老中医……
再优秀的“演员”,即便他如何面相和蔼、书香味儿浓、能说会道、身兼数职、“专家范”十足,如果没有好的“编剧”和“导演”,没有权威的“演出舞台”,也断然演不出如此“精彩”的节目。因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一条广告的出台,需经历商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媒体)、监管机构等环节。在这样一个链条中,那些涉嫌严重违法的虚假广告是很难在报纸和电视上“亮相”的。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少电视台成了虚假药品广告发布的“集散地”“化妆台”。诸如前几年屡被曝光的“明星代言”,诸如近期曝光的这位“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在哪打开电视都能看见她“现身说法”,骗你没商量。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百姓,受这些充满不实之词医疗广告的影响,被牵着鼻子走,花了钱,误了事,甚至送了命。
事实上,虚假医疗广告瞄准的群体主要是相信电视的老年人,或“病急乱投医”的特殊群体。这些广告不仅口号吸引人,而且打出名医、祖传秘方的第几代“传人”等招牌现身说法,增加可信度……一般的老百姓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又或者病急乱投医,往往被其所吹嘘的“疗效”所迷惑,直至上当受骗。此次被曝光的“假药广告艺术家”只是在卫视上露露脸,而活跃在市县级电视台的虚假广告更多。一些地方电视台在新闻频道之外,也有样学样开设多套频道,在产能过剩、广告分流严重的情况之下,一些电视台对广告饥不择食,或者通过变更包装形式来增强吸引力,“广告插播电视”“广告变专题片”等即是表现形式。
养生栏目成“推销专区”
“专家主讲养生+患者现身说法”,几乎成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标配。有些专家边讲边推销动辄要价上千的保健药品,并宣称其疗效甚好,由于难以判断其疗效,公众经常被忽悠得“云里雾里”。
“变相兜售产品的养生节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现在也成为很多媒体的一大公害。”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此类节目夸大夸张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不仅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耽误一些患者及时就医,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危害,从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此前,“健康365”“杏林好养生”“枫叶正红”等多个养生节目就因如此“推销”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叫停。
騙子顶风作案 网友声讨不断
电视之余,当网络成为虚假医疗广告的重灾区,人们已然提高了警惕性。只是,骗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虚假医疗广告虽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无奈的是,即便如此,光天化日之下,它仍然在满街流窜,甚至顶风作案……从电视台、报纸蔓延至网络,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网友声讨不断。
网友A:在理发店排队等候理发,无聊看报纸。看到其中一个版,上面是煽情的悲天悯人的地震灾情报道,下面是更加煽情的伤天害人的虚假医疗广告。连广告字样的过渡都没有。这报纸还可以更无操守吗?
网友B:家里订阅了一年的报纸,每天都能看到类似的广告,明年不订了,不知道报纸现在是不是真的这么缺钱?再说了正规广告不能刊登吗?非得刊登假药广告。
网友C:在电视上狂打广告的医药产品,就像一块无纺布外加一点薄荷水,不可能具有疗效,纯属欺骗消费者,其危害性不容忽视,需呼吁执法部门严查。
网友D:2017年3月,家住黑龙江鸡西市的陈女士忍痛安葬了自己68岁的母亲,老太太因喝了被电视广告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某品牌“降糖茶”而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陈女士才发现,这款产品没有食品批号,不是食品;也没有“国药准字”标记,不是正规药品;更没有保健品批号和统一识别标记,当然也不是正规保健品。endprint
……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类似这样的虚假医疗广告正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到网络上,他们不仅谋财,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害命的紧要关头。
怎一个“黑”字了得
近日,互联网实验室发布了《关于搜索推广中的违法医疗广告情况调查》,该数据显示:在网民最常用的搜索引擎上,已经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公布为无国家药品准字批号的26款药品,依然有14款存在推广链接,占比达53.8%;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上的推广链接购买最多的18款药品中,有14款为“三无”药品,比例高达77.85%。
由此可见,搜索引擎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虚假医药广告的重灾区。
小作坊违规制药、假借院士专家身份宣传、有些媒体为牟利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研发生产到广告营销策划,他们无不在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市面上41.2%的医疗广告为虚假医疗广告,它们因何存在?根源在哪儿?为何可以被任意播放?环环相扣,虚假医药广告事业发展到今天,背后显然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利益链。
“一年平均做40多个,能赚百十来个(万元)!”北京东五环附近一小区一套两居室内,老杨的影视策划公司内,4名工作人员正在制作视频广告。老杨说,他现在专职做医药保健品视频广告,他知道这有虚假宣传之嫌,但也是靠卖点子挣钱。一些企业经过炒作,赚得更多。老杨说,他做过的一款降压表,成本只有8元,零售199元,厂家一下赚了几百万元。
药品、厂家资料都不需要,知道药名,有什么成分,主治什么病,就能找出卖点;药品包装上在成分和功效后面加个‘等字就好发挥,那些被媒体曝光的“老专家”不能用了,考虑用30多岁、有留洋医学博士气质的年轻演员……老杨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据悉,广告里出现的所有“专家”都是受过正规表演培训的,根据形象气质、表演水平又分为一线和二线演员。好演员一场下来能挣数千元,一般的可能只有几百元,“专家”们往往在多家影视公司兼职。
“随手曝光虚假医药广告”活动的发起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此前曾表示,虚假产业是暴利行业。从制造商到经销商、广告商、广告代言人,还有播放广告的媒体,整个产业链都有巨大利润。
专家诚劝 行者建言
基于此乱象,监管部门理应加大监督力度,增加处罚渠道。既要对涉事企业追责,更要深挖背后的原材料生产商、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追究其刑事责任。还应构建信息共享的黑名单体系和协同配合机制,让违法者一处受罚、处处受限,避免黑心企业东山再起的乱象。如今虚假广告的无处不在,也提醒我们治本之策在于广告本身。拿医疗类的虚假广告来说,要着眼于虚假医疗广告的产业链条,实现精准打击、精准治理,对涉事医疗企业和相关利益人员要坚决处理,从源头斩断利益生成机制。
虚假医疗广告宣传涉及的药物一般价格昂贵,很多网页都是打着国家一些著名科研单位的旗号行骗,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等,有的则是将这些单位的名字进行更改,变成根本不存在的单位,如“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建议患者将所描述单位在网上搜索,真正国家级科研单位必有其官方网站,患者可通过官方网站了解相关信息,并打电话到相关单位咨询等方式确认。对于药品患者可登陆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所有药品均可在此查到,若没有的就是假药。认准政府网站域名GOV,不要被虚假链接误导。
至于如何约束渐已泛滥的虚假医药广告,多管齐下,方能使违法的虚假广告在大众媒体中化装无“台”,传声无“筒”,寿终正寝。这既是提高媒体良知度、公信力的一件幸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公众科学合理用药和身心健康的一件幸事。
延伸阅读:
见招拆招 防范有道
行骗招数之一:夸大疗效
违法广告常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描述產品功效:
宣称保证疗效:如“根治”“不复发”“无副作用”“三天起效”“包停药”“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
宣称包治多病:如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适合多种症状;
暗示权威性:如“诺贝尔奖技术”“最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奖项”等说法;
宣称费用低廉:含有免费治疗、免费赠送、有奖销售、以药品作为礼品或者奖品等促销药品内容。
行骗招数之二:患者“做托儿”
时常看到广告以患者的名义出现在媒体上,称其使用某种药物或在某家医院治疗后,自己的痛苦顽疾轻松治愈,甚至当面跪谢来证明功效。其实,这些“病人”大都是托儿,或是非法使用他人的照片进行虚假宣传的。
行骗招数之三:“专家”代言
在电视报纸上经常看到某某“医学专家”推荐说某种药好,能快速治愈某种疾病。其实这些专家很多是假的,还有一些是私自使用了专家照片,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借用其权威效应,欺骗百姓称专家说该产品疗效好。
其实,一般真正的权威专家都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工程院、科学院更是明确规定院士不得参与代言。所以,你见到的基本都是假的!
行骗招数之四:名人推荐
找影视名人代言,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医疗广告的专业性,多数人也没有真正使用过该产品,更多是因为代言酬劳丰厚,所以推荐了某产品,一个劲儿地夸好,部分代言医疗产品的名人已经被点名批评。所以,不要因为有名人推荐就信以为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