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语篇互文
——以《马拉喀什》为例

2017-09-28张建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互文图文

张建荣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互联网时代的语篇互文
——以《马拉喀什》为例

张建荣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文字与图像的互文相互交织,构成了多样化媒介,为语篇理解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喀什》为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语篇互文的双重视角:(1)文字互文与信息的重组,包括基本类似的组合和有差异的组合;(2)读图时代的出现与广泛的图文互文。

互联网时代;语篇互文;《马拉喀什》

近十几年来,作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互文性正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互文研究是建立纸质文本联系的重要手段。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文字与图像的互文已比比皆是。

目前学界虽对互联网互文有较多的阐释,然而,极少有人针对某一文本作具体的分析。本文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二册[1]第二课《马拉喀什》(Marrakech)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文字互文和图文互文。

1.互联网时代互文的多样性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Rick Voithofer博士指出,“因特网提供了包括视频、电影、动漫、图像、照片、音频、文本、传统邮件和电话等交流渠道的动态管道并代表了迄今为止最有互文性的电子交流媒介。”[2]201-219

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二册[1]第二课《马拉喀什》为例,该课的互文来源如下。

《马拉喀什》互文链接的来源

2.文字互文与信息的重组

2.1 克里斯蒂娃的文本二维空间

互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蒂娃(Kristeva)认为,“互文性”构建了文本的二维空间:“就水平轴而言,文本中的词语既属于写作主体,又属于接受者;就垂直轴而言,文本中的词语被定向于先前或同时存在的文丛中。”[3]27

因此,就横轴而言,互文是信息的发出者(作者)和信息的接受者(读者)之间建立链接和互动的过程;就纵轴而言,每个文字(或文本)都是各种相关文字(多文本)的信息交汇点。每个文字(或文本)的前后都有相关的文字(或文本)与其交叉,形成信息网。

2.2 本雅明的文本编织论

与克里斯蒂娃纵、横轴概念不同的是,德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本雅明(Benjamin)用白天和黑夜来进行比喻。

“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丝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和难以辨认的。”[4]146-151

这样,白天的编织被比喻成有意识的创作,是成形而可见的。而黑夜里的编织则不够清晰,容易遗忘。

在有意识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进行无意识的互文选择。创作完成后,当初的互文选择却不易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乃至有目的回忆却将遗忘的网络拆得七零八落。”[4]146-151

2.3 信息的重组

如果我们把克里斯蒂娃所提的横轴和纵轴分别比喻成纺纱的横线和纵线的话,互文性就是不同文本的重新编织和信息重组。本雅明指出,“拉丁文‘文本’的原义是‘编织’。 ”[4]146-151因此,“文本”(text)就是纺织品,是作者、读者所构成的横线和历时与共时的语境所构成的纵线编织、重组的结果。

2.4 信息重组的魔力

《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5]629-642里,唐僧被金鱼精关在通天河底,孙悟空去南海请观音帮忙。可到了南海落伽山后,观音不但不及时见他,还在林中削竹篾。悟空颇为不解,只得耐心等候。后来,观音用编好的紫竹篮收了金鱼精。几段寻常的竹篾,经过观音的编织,就被赋予了神力。编织(信息重组)的力量以及编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还是《西游记》,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5]288-301里,四位菩萨变成了富足的母女四人。唐僧师徒中,猪八戒经不起考验,答应招婿,然而,菩萨给他穿的锦衣变成了捆人的网袋。同一匹织物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从互文角度来说,不同的文本万变不离其宗,其实皆为某一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

郭沫若在谈到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时曾说:“他的《故事新编》中的那些作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的,有的远到了开天辟地以前,全靠丰富的想象力编织成了绚烂的万花镜图卷。”[6]6

2.5 文字互文与《马拉喀什》信息的重组

互联网的普及为互文资料的来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产生了丰富的互文方式。

2.5.1 基本类似的组合

(1)“不可见”互文。

Ralph Ellison的经典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7]中黑人被大众所忽略和《马拉喀什》中当地人“不可见”互文。例如,“所有靠自己的双手干活的人一般都有点不太引人注目,他们所干的活儿越是重要,就越不为人所注目。……那干巴巴的土壤、仙人掌、棕榈树和远方的山岭都可以尽收眼底,但那在地理耕作的农夫却往往每人看见。他们的肤色就和地里的土壤颜色一样,而且远不及土壤中看。”[9]29

(2)电子书 The Mellah of Marrakesh:Jewish and Muslim Space in Morocco’s Red City对马拉喀什的犹太人困境的介绍与《马拉喀什》中犹太人遭受的误解互文。

2.5.2 有差异的组合

就信息重组而言,互文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相同,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1)色彩组合的差异。

以《马拉喀什》和诗歌《蝴蝶》[8](The Butterfly)对贫民窟的描写为例。《马拉喀什》写道:“这儿很多街道的宽度远远不足六英尺,房屋根本没有窗户,眼睛红肿的孩子随处可见,多的像一群群苍蝇,数也数不清。街上往往是尿流成河。在集市上,一大家一大家的犹太人,全都身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便帽,在看起来像洞窟一般阴暗无光,苍蝇麋集的摊篷里干活。”[9]26

《蝴蝶》是二战期间由犹太人Pavel Friedman写于被德国人所禁锢的贫民窟里。

The Butterfly

The last,the very last,/So richly,brightly,dazzlingly yellow./Perhaps if the sun’s tears would sing/against a white stone…

Such,such a yellow/is carried lightly way up high,/It went away I’m sure because it wished to/kiss the world good-bye.

For seven weeks I’ve lived in here,/Penned up in this ghetto./But I have found what I love here./The dandelions call to me/and the white chestnut branches in the court.

Only I never saw another butterfly./That butterfly was the last one./Butterflies don’t live in here,/in the ghetto.

同样是写色彩,《马拉喀什》里笼罩着阴暗的氛围,不仅衣帽是黑色的,就连干活的摊蓬也像洞窟一样阴暗无光。与此相对照的是,《蝴蝶》里却是一片令人炫目的金灿灿的颜色。不仅是高飞的蝴蝶黄得发亮,就连背景之一也是黄水仙。表面上看,明亮的黄色与贫民窟的生活极不相称,但实际上,明黄色既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或绝望,也是对贫民窟生活的控诉。

因此,作为互文的色彩,其不同的组合和呈现方式,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2)直描与意象的差异。

不同于《马拉喀什》里直描的方式,《蝴蝶》采用意象的跳跃(色彩——蝴蝶——黄水仙——板栗树——庭院)进行信息整合。

(3)间接与直接的差异。

马克斯韦尔(Maxwell)的小说《比利·戴尔》(Billie Dyer)[10]通过白人挑选黑人奴隶时查看牙口、脚踝等方式间接地把黑人比作牲畜,而《马拉喀什》则是直截了当地点明“当你看到那些人是如何生活,又如何动辄死亡时,你永远难以相信自己是行走在人类之中。他们真的和你意义同属人类吗?”[9]25

3.互联网时代的图文互文

3.1 互联网时代的图文互文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电子媒介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进入了读图时代。这一观点已广为认同,尤以周宪为代表,“视觉性不但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因素,甚至呈现出图像压倒文字的发展趋向”[11]110-115。

尽管图像转向带来了负面效应,例如,人们越来越耽于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深度思考,然而,在变革的社会里,老师所能做的最佳方式不应是一味排斥影像文化,而应积极地将其纳入课堂,形成恰当的图文互文。

3.2 《马拉喀什》的图文互文例析——歌曲MV《全新的世界》

歌曲MV《全新的世界》(A Whole New World)是美国迪斯尼动漫电影《阿拉丁神灯》的主题曲之一,其故事发生地和马拉喀什同属摩洛哥。歌曲和阿拉丁神灯的故事所展现的异域风情一方面和课文有类似之处,另一方面,其轻喜剧的与课文中的沉闷阴郁的氛围形成对照。再者,歌词中的 “Unbelievable sights(不可置信的景观)”和“Indescribable feeling(无法形容的感觉)”既可以和《阿拉丁神灯》中奇幻的动画景象相得益彰,也可以用来描写《马拉喀什》中的悲惨景象,例如,一位年迈的妇女背着柴草令人发指的场景。

4.结语

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的文字互文和影像与文字的图文互文为语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并有助于挖掘海量的教学资源,从而使《高级英语》的教学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1]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Voithofe,R.J.Studying Intertextuality,Discourse,and Narratives to Conceptualize andContextualizeOnlineLearning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2006,19(2):201-219.

[3]Kristeva J.Word,Dialogue and Novel[M].Oxford:Basil Blaekwell,1986:27-37.

[4](德)瓦尔特·本雅明著,张旭东译.普鲁斯特的形象[J].海口:《天涯》,1998(5):146-151.

[5]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M].1980.

[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七卷)雄鸡集、文学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

[7]Ralph Ellison.Invisible Man[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7.

[8]Pavel Friedman.The Butterfly[C].Reprinted from I Never Saw Another Butterfly by U.S.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edited by Hana Volakova,1978.

[9]张鑫友等.《〈高级英语〉(修订本)学习指南》(第二册)[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0]Maxwell W.Billie Dyer[M].New York:Penguin Books,1992.

[1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广州:学术研究,2004(2):110-115.

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169-02

安徽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超文本视角下《高级英语》教学中的互文性研究”(校教字(2014)32号),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哲社基金项目“介入系统视角下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附加语研究”(2014ZS27),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介入系统视角下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附加语研究”(SK2015A341)。

张建荣(1973—),男,汉族,安徽无为人,硕士,在读博士,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互文图文
《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
画与理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记忆
论著作权法中分层式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以《马拉喀什条约》为视角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图文配
图文配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