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专业“211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9-28江许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物流

江许胜

(1.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系 安徽 亳州 236800;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 安徽 亳州 236800)

高职物流专业“211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许胜1,2

(1.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系 安徽 亳州 236800;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 安徽 亳州 236800)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采用,但各地各校情况不一,在实施过程中其方式也不尽相同,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在实施 “工学交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2112”的交替培养模式及实施对策,以适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物流人才培养急需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好在作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的特点,正在逐步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事实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在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就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构想。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总体来讲呈现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特色不够鲜明,在摸索中前进的状况。

1.1 师资力量较薄弱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原来中职学校升格而成,或是新组建的学校,师资力量本就薄弱;且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师资比较匮乏,相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而言,师生比严重不足。另外多数教师是从其它相关专业转入的,即使后来通过各种途径进修学习,但未能系统全面深刻掌握物流的相关知识,呈现师资知识结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且校内教师很少具备企业经历,实践教学中可能对物流岗位技能不太理解,不能抓住教学重点,双师队伍建设滞后。

1.2 高职特色不明显

作为高等教育新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国内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虽然也参照了国际上不少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等[1],但不同国家的国情不一样,生搬硬套难以奏效。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仍过于强调知识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很多把高职教育当成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中职教学的膨化剂。

1.3 企业参与度较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必须突破学科性教学观念的束缚,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但是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期望与企业合作的热情高涨,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短期内看不到企校合作收益,虽碍于情面参与合作,但合作积极性不高。而学习物流专业需要有很强的实践性,真实的物流操作环境,仅依靠校内实验实训和很浅的企业锻炼不能满足岗位适应能力,这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质量。

2.工学交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就是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轮回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操作一体化、同步化,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3]。在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校企对接不融洽问题

校企对接不融洽,主要表现为校企对接渠道不畅,缺少有效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校企双方对彼此的利益诉求不吻合。学校期望利用企业成熟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操能力,企业则迫切希望能从学校录用所需人才,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保障,对“企中校”的人才培养重视度不够,表现不积极,因此合作层次较浅。如何有效地解决好校企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实现双赢,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形成“政府搭台、校企联动、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企业真实育人环境,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4]。

2.2 岗位供需不平衡问题

在实施工学交替中,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重要平台,往往采用“校中企”与“企中校”两种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前期实践教学主要在“校中企”完成,而后期的顶岗实习教学活动主要在“企中校”进行,但是物流企业同一岗位对人员的需求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批分组进行,这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地点、时间、形式,又要考虑培养内容的多变性,所以在制定顶岗实习任务时,事前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践项目的流程,做好相关专业技能训练的预备工作,保证实践教学的连贯性[5]。

2.3 工学时间不合理问题

在工学交替培养过程中,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是阶段性的安排,而企业则需要保持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学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往往是整学期理论,整学期顶岗,没能考虑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如何使教学活动围绕岗位来运作是个难题。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主要呈“2+1”分布状况,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物流基础知识和一些简单的物流操作技能,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直至就业。这一模式,无法实现教师与企业技师的互通融合,容易造成实习中管理的缺失和日常教育的漏洞,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不到有效的检验,不利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4 师资教材不配套问题

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共同肩负着人才培养任务,两种师资力量各有所长,但知识结构不同,双方在专业水平、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实践技能及教学组织方面差异较大。另外,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材,不同版本教材内容也五花八门、风格各异,课本上的一些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往往与企业现有的物流设施及管理水平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造成在就业实践中岗位适应力不强。而且由于校企师资缺乏交流机制以及教材不成体系,双方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存在偏差,教学的重点把握不一,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也不同,往往在校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评价却很一般。需要教师与企业人员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联合进行行业岗位需求调研,以岗位能力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3.“2112”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及实施对策

工学交替在具体实施中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与困难,但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仍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工学交替形式,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3.1 构建“2112”人才培养模式

以高职学制六个学期为基本单位,2个学期在校学习基础知识+1学期在企业实践学习+1学期在校进行岗位操作技能学习+2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工学交替、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简称“2112”模式”)[6]。其中前两学期主要由学校教师授课,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三学期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下,强化所学知识,领略良好的企业文化,养成更多的隐性职业素质,第四学期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并在校内训练岗位操作技能,第五、第六学期,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跟随企业师傅顶岗实习,掌握完备的专业综合能力。(如图1)

图1 工学交替、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112模式)

“211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突出了工学交替、校企融合,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思想。以企业人才岗位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结合,突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线条[7]。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之间能够进行深入交流和良好互动,课程标准及教学环节由校、企共同商定,教学内容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使实践与生产环节层层相扣,把学校融入企业,将企业带入课堂,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考核体系上能够逐渐磨合,形成工学交替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机制。

3.2 制定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对策

首先,需要成立工学交替指导委员会,从组织层面形成该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双方只是停留在点对点的结合,局限于组织内一两个职能部门,类似蝶型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双方仅仅是学生实习与企业用工的诉求结合,缺乏共同的目标及长效机制。要促使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真正良性运行,需要校企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个参与者都视伙伴为自身的延伸,形成钻石型合作关系[8](如图2),这就需要工学交替指导委员会包含更多层面的对接小组。

图2 “钻石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图

其次,需要政府搭桥、校企互动,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运行。如建立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从税收减免、资金保障、项目扶持等方面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学校为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推荐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校企共同进行课题申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实现互惠双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双方互派人员挂职交流等事宜,并签订校企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校企共同育人的细节问题,保障学习、实习、就业的连续性与常态化。避免以往工学交替中学校一头热现象,改变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维系的局面[9]。

第三,校企共同制定柔性教学计划及考核评价方法,从操作层面细化工学交替方案,探索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课程教学进度难以统筹及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这就需要在落实教学计划中实行柔性管理,建立学分制,围绕工学交替的需要灵活变通。如可以将企业文化教育、行业操作安全教育及学生自主创新教育等纳入学分,替代因实习而受影响的校园日常教育,将原来由学校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体系转化为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并注重评价的过程性资料积累,考核评价内容从传统的“平时+期中、期末+实验”变通为校企双方提供的“态度表现+理论测试+操作过程+实习报告”,从而科学评定学生的成绩等次。

4.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应该根据各个院校的实情去构建,“211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以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10]。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强化“专业-产业”、“学生-企业”的有效对接,树立面向社会物流人才需求,服务物流企业发展的职教思想,推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2112”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和优化。为培养社会、行业、企业满意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而努力。

[1]周秀芝,李中晶.中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对比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33-3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明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音宇.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型[J].职教论坛,2016(26):40-41.

[5]宋亚林.“校中企”与“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部分矛盾与化解[J].鄂州大学学报,2015(4):97.

[6]陈晓忠,陈榕利.基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企业导报,2015(15):131.

[7]江许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1):124.

[8]汤世强,周敏.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治理的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9]刘珍,慕艳平.高校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措施探讨[J].当代经济,2014(7):102-103.

[10]黄兴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的关键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9):48.

Th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eCombinationWorking&Learning”TalentsTrainingModeonLogistic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2112”

Jiang Xu-sheng1,2

(1.Management Department,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Bozhou 236800;

2.Bo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CM,Anhui Provincial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huiBozhou 236800)

"Working&learning"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widely adop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varies from areas and the process of Practice.This paper takes the Logistics major in our college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ing in the course of “working and learning”and puts forward to build up “2112”mode and practice tractics to adapt the cultivated goal on the employment guide of the college,brings up skilled,applied specific talents.It thoroughly improves the students’employment competition,satisfics the enterprise’s need of the applied logistic talents.

Logistics Management;Working and learing;Training Mod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152-03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zy087)阶段性成果,安徽省遴选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XM-02)阶段性成果。

江许胜(1974—),男,汉族,安徽枞阳人,硕士,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骨干成员,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物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