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2017-09-28
浅谈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近年来,该病在全国各地不同规模的猪场时有发生,呈现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往往与一些病毒病、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所以广大养猪从业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1.流行特点。不论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本病。母猪往往通过哺乳、阴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将致病菌传染给仔猪,中猪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仔猪多发生于脑膜炎和败血症。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菌猪、隐性感染的猪和病死猪,以及猪舍用具污染。本病的传播方式为病猪的唾液、粪尿等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致使本病的发生;健康猪与病猪接触;猪链球菌病大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短的为2~3天,长的达7天以上。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的差异,可将该病分为以下几种:
脑膜炎型 该类型一般多发于仔猪,在养猪生产中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猪初期体温升高至41~43℃,食欲不振,粪便干硬,鼻腔分泌出黏性的液体。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发病的猪只呈现磨牙、抽搐、转圈游动、后肢麻木甚至倒地,四肢呈游泳状,最后至死亡。此类型的病程短的数小时,长的一般为1~3天。
败血症类型 该类型多发于架子猪和育肥猪。本病流行初期,多有最急性病例,一般猪只未表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很短,发病比较急;病程长的病猪表现食欲下降,精神颓废,体温高达43℃,呼吸困难、眼结膜出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口腔和鼻腔有分泌物排出,呈现淡红色,耳部、四肢末端及腹下发紫,病程大多在3天内就死亡。
化脓性淋巴结炎类型 该病型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症状主要表现在咽部、下颌及病猪颈部的淋巴结出现化脓,变硬肿胀。发病当初仅能影响到采食和呼吸。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脓肿的淋巴结由硬变软,随即破溃流出脓汁,不久症状逐渐好转,一般呈现良性经过,猪只死亡率比较低。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3~6周。
关节炎型 该类型的病例大多由败血型或脑膜炎的类型转化而来,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有发生,病猪关节表现肿胀、行动跛行、疼痛,严重的无法行走,瘫痪卧地,病猪逐渐消瘦至死亡,病程大多1~3周不等。病猪关节积液,有胶样水肿,关节囊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3.防治措施。
应避免各种应激因素 应全方位做好夏季的通风降温,在寒冷的秋冬季节一定搞好防寒保暖工作,保证猪群合理的饲养密度,不要过于拥挤,保证湿度相当,按时清除猪舍内的排泄物,注意杀灭蚊蝇等病原微生物;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保证猪群有全面均衡充足的营养,不断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实行自繁自养,科学管理,规范引种,严格实施检疫隔离制度,确保建立一个健康无疫的猪群。
建立健全日常消毒制度 猪舍内及其用具一定做好定期消毒工作,猪只在进行免疫注射、阄割、断尾、去牙等过程中要用碘酒进行加强局部消毒。猪群在日常饲喂过程中,为防止疫病的流行可在饲料中添加高敏抗菌药物,如喹诺酮、阿莫西林等进行预防。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养猪生产中预防猪链球菌病的有效措施是免疫注射猪链球菌灭活疫苗。妊娠母猪一般在产前3周免疫接种;仔猪一般在4周龄与6周龄分别接种一次猪链球菌灭活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疫苗注射的前后7天禁止饲喂抗菌药物。
(张升军 临朐县畜牧局九山畜牧兽医管理站 26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