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工科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017-09-27张玲郭承育赵琦杨林
张玲+郭承育+赵琦+杨林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我校环境类工科专业设置背景以及实践性课程存在的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强;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是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师资,实验资源以及实践性课程设置合理性四个方面构建环境类工科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环境 工科 实践性课程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96-02
一 、我校环境类工科专业设置背景以及实践性课程设置情况
青海省是一个依赖本地资源的资源输出型省份[1]。有研究表明,青海省环境负荷率较低低、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也较低分析发现。而近年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力倡导下,资源循环和环境保护开始提上日程。因此,在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我校设置环境类工科专业。
依据培养方案,环境类工科专业实践性课程主要开设有:环境监测及实验、固废废物处理及实验、水污染控制及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化工仿真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其中环境监测及实验、水污染控制及实验已经开设多年。
环境类工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领域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能在环境相关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学生成长为上述复合型人才,需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应优化设置实践性课程[2-5],教学实践环节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6]。丰富和强化实践性教学,使之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7]。
因此,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培养环境类工科人才的关键。
二、 环境类工科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1.背景分析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环境类工科教育出现一些问题[4]。而目前我校环境类工科专实践性课程出现实验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学生个性化发展受限、主动创新性不强[5],理论知识实践机会少,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2.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刘献君指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应该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某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从而使个性更加优化[8]。而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实验以及对应的课程设计,影响学生的创新。同时,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也不够。
2)师资力量不足
依据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开设的实践性课程,有的课程缺少相关背景的教师承担该实验课。而现有教师工作量较大。另外年轻老师缺乏现场实际调试操作经验。
3)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环境类工科实验室(即环境工程实验室)现有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活性炭吸附系统、污泥沉降系统、接触氧化系统、膜处理系统、过滤系统几大污水处理系统未得到真正的使用。其他的一些仪器在安装调试中。
4)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
按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应为实践教学[5]。依据修订的培养方案,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总学分12%左右,远远达不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三、环境类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学生方面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优势发展。激發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性课程中,依据学生不同个体差异,设置选修课程。
2.师资力量方面
引进具有环境类工程背景,并且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有特殊专业要求的教师;每年派出1~2名教师进修学习,增加自身的工程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另外,定期组织教研室的教师开展经验交流,促进实践性课程教学效果。
3.教学资源利用方面
将现有的几大污水处理系统开发成为综合性实验,作为基础实验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将污泥沉降系统与接触氧化系统连用,组装成二级污水处理系统,可作为设计性实验。
4.教学课程设置方面
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学分比重,增加选修课程。实验课程按理论难易程度以及操作简易程度分层次设置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三类[3]。基础实验包括一些操作练习以及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废废物处理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学生可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资源,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创新实验。
参考文献:
[1] 卓玛措,冯起,司建华. 基于能值分析的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01): 121-125.
[2] 翁棣,张建英,胡宏,等. 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实验新模式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01): 20-22.
[3] 邓晓莉,何强,胡学斌,等.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09): 142-144.
[4] 梁淑轩,路达,刘微. 创新创业背景下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4): 29-30.
[5] 郑兵云,许大宝,倪修凤.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影响因素分析[J]. 高教学刊, 2017, (01): 31-32.
[6] 黄方,李晓恩,周恒国.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08): 174-176.
[7] 孙红文,戴树桂,徐建,等.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 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环境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7): 11-13.
[8] 刘献君. 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6): 105-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