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宋词教学
2017-09-27贠敏那
【摘要】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教材的宋词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宋词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于宋词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宋词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81-02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双壁。宋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宋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教材的宋词为研究对象,对于宋词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宋词教学的现状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宋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无论是哪首宋词,教学方法基本大同小异。主要采用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2.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学习宋词没有太高的热情,他们很少主动的去学习宋词而且课外阅读宋词极少。更多的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或者考试需要。学生学习宋词非常被动,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现状。
3.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师在宋词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了词的语言。却忽略了它本身的人文性。宋词的语言很美,很凝练。它用很简短的语言表达极其深刻的意思。而这极其深刻的意思也恰恰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要知道,人文性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宋词教学的建议
1.因材施教
在这套教材中,一共有八首宋词。分别是: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在这些词中,有浓墨重彩的写景诗,有依依难舍的送别诗,有气势磅礴的咏史诗,有诠释精神追求的信念诗,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爱国诗,有豪壮悲凉的忧国诗,有思念丈夫的相思诗,也有抒发内心惆怅的哀怨诗。因此,对于不同的作品,我们应该把握不同的感情基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老师应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宋词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呼声。词用极其简短的语言,表达着极其真挚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讲授宋词时,语言一定要优美。如果老师的语言过于直白的话,那么原本一首极富有意境的词,经过老师的一番讲解之后,顿时美感全无,索然无味。一首好好的词,就这样被糟蹋掉了。而且也极大的破坏掉了学生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就提到:“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因此,老师应该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多朗读背诵
我们知道,词最初称为“曲词”,是配乐的,它是一种极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学体裁。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朗读背诵,而且要带有感情的朗诵。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的生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应该在不断的背诵中,品味词的语言,想象词的意境,用心感受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不可忽视默写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想表达的观點就是:“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宋词,我们也应多多使用这种方法。“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默写。
5.重视“学生问,教师答”这一教学方式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解惑”,老师应该扮演好“答疑解惑”这一角色。现在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习一篇宋词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下,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有一些困惑和不解的地方,我们的课堂,就是要为学生解决这些疑惑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更好的服务,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6.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说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既然“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也应重视精神世界的培养。例如我们在讲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种多么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内心承受着极大的悲痛,可是,他却依旧能够写出这么洒脱的词句,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和气度呢?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7.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李清照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词人,她的词在南渡后,风格相差很大。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就是她后期的作品。作品风格沉抑,与她先前“明快”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味这其中的区别,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比她前期的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对比中,学生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风格的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拓展一些相关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省去老师繁琐的讲解,还可以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束语
宋词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于宋词教学略陈浅见,希望宋词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好浸润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2]李世中,沈阳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4-55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贠敏那,1989年11月,女,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校:延安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