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2017-09-27滕学蓓
滕学蓓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科技新闻传播工作经历,阐述新媒体时代科技新闻写作与传播的途经,以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新闻;写作;传播渠道
科技新闻披露重要的科学事件,让人类看清了自然,从而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也再现了本身的固有规律。科技新闻再现科技发展动态和事实,同时要引导受众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严肃、严谨的报道领域。也正是因为它肩负的传播使命,与当下所处的“快餐化”新闻消费时代,造成了新闻传播者更重的历史使命,如何让科技新闻不再晦涩,如何让科技新闻传播插上新媒体的翅膀。笔者以为,要从科技新闻内容写作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功课。
1科技新闻写作关键因素
1.1科技新闻写作更讲时效性
新闻传播出现以来,时效性作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但是在科技界,由于从业者严谨的职业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时效性意识相对薄弱,新闻的发布往往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少则几个、多则数月)以后才刊出,这样就使得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2012年10月22日,第19届世界智能交通大会在奥地利举行,我国智能交通专家王笑京获得大会最高奖项——世界智能交通杰出成就奖,这是发展中国家智能交通科研工作者第一次获此殊荣,意义重大;笔者在得到新闻消息的第一时间与前线同事联动,采写了照片和稿件,并在第二天的《经济日报》宏观资讯版面刊出消息《中国智能交通成就获世界认可》,同期被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网等重要新闻媒体转载,在最快的时间内通过权威媒体向国内观众传播了这条科技新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2软化科技新闻,突出贴近性
贴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之一,它关系到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的关切程度,新闻写作中的贴近性原则要求作者考虑受众的心理、年龄、诉求、利益关系、阅读习惯等多种因素。通常来说,新闻报道内容与读者的心理或地理距离越近、与读者的切身利益关联度越大,就越容易受到读者欢迎。
而科技新闻往往给人一种距离感,因为所报道内容通常来说与受众的地理、心理、诉求和利益关系可能比较远,如果是平铺直叙的新闻稿件自然而然就会让受众本能地疏远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将此类“硬邦邦”的新闻进行“软化”处理,从受众视角描述科技信息与生活的关系,描绘未来的交通出行愿景,缩短与受众的各种距离感。
2012年10月31日《经济日报》“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中推出了一版题为《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的报道,文章在一开始就列举了智能交通改变出行的例子:公交卡、车载导航、ETC、实时路况信息显示……通过列举悄悄发生在读者身边的出行生活变化,以贴近读者的视角来引出文章的主题,读者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文章最后指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车内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道路通行的实时图像、堵车的准确位置,如此精确的信息将更加便于我们选择通行路线。”这个愿景在两三年后就变成了现实,回味当时的报道,读者更加感慨文章作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方式让科技新闻毫无痕迹地为读者所接受。
1.3形象化处理,科技新闻不再晦涩
新闻报道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对受众“绘图”的过程,将受众看不见摸不着的新闻事实进行重现,通过有声有色、具体生动的描述,让受众产生如在眼前的感觉,这样的新闻稿件才会让读者接受起来没有违和感。尤其注意摒弃八股化、套路化的新闻稿件写作方法,不断追求用形象化手段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交通新闻写作前辈苗木老师20世纪向国内读者介绍日本的磁悬浮列车用了一个特别形象化的标题“没有翅膀的飞机”,一下子将这种读者在当时还很陌生的交通工具特点展现出来。
2013年年初,国家密码管理局正式发文通过交通运输行业密钥管理与安全认证系统的安全性审查。密钥管理与安全认证系统是个什么东西?通过国密局审查又有什么?比起看得见摸得着的磁悬浮列车,这条新闻的写作更具挑战性,因为这个系统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具象,如果新闻标题用“交通运输行业密钥管理与安全认证系统通过国密局安全性审查”势必被很多读者在看到标题的一刻直接忽视掉;但是2013年3月8日《中国交通报》5版则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有了‘中枢神经”为题进行了报道,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系统比喻成行业信息安全保障的中枢神经,贴切,形象,尤其是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读者对此兴趣度大大提高。
2科技新闻传播渠道要与时俱进
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除了能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良好传播内容(新闻稿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播渠道的选择。传播内容从作者出发,最终到达受众眼前,这个过程存在许多环节和要素,其中传播渠道就是关键一环。对于科技新闻而言,传播渠道的选择直接关乎受众对科技成果可靠性的理解和关注度。笔者以为,从以下渠道传播科技报道内容可能会让传播效果超出预期。
2.1首选主流媒体,在权威性上做文章
一般来说,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更受受众信赖,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的崛起,鱼龙混杂的假新闻充斥眼前,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媒介素养也不断提高,调查显示,近年来,受众对鱼龙混杂的自媒体报道新闻的分辨能力在逐步提升,一些假新闻已经很容易被大家辨别出来,相对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传统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信息。因此,在各路报道层出不穷、技术新闻眼花缭乱的情况下,一项科技成果如果想让受众更加重视和信赖,公信力更高的主流媒体是最佳选择。
2.2拥抱新媒体,提高科技新闻传播速度和灵活性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体凭借新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文化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和充满互动性。触摸屏、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使文化传播的路径得到优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新媒体技术也获得迅猛发展,并正在创造着无限的可能。先有博客,后有微博,如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借助用户数量高达7亿的微信社交工具,微信公众号越来越成为一些单位和企业推广相关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主流媒体刊发相关新闻的基础上,科技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强化也依赖于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类新媒体手段的综合使用,受众在多个层面可以接收到类似的传播内容,同时可以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方便地進行转发,使得新闻传播效果得到延续和放大。
2016年春运期间,国家ITS中心承担了交通运输部春运服务体验大调查工作,活动伊始,除在交通运输部官网等重要主流平台刊发相关消息以外,还在“国家ITS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题为《今年春运你满意吗?》的调查报道,占在出行者体验的角度设置标题和内容,让用户的参与感很强,同时在问卷填写完毕以后可以赠送相关红包,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助推作用,活动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6万份,除了出色地完成了相关调查目标,更提升了国家ITS中心这家科研单位的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3结论
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在内容打磨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科技新闻写作除了要讲究时效性,更要在受众贴近性和内容形象性上下足功夫,不断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同时,在传播渠道选择上,要选择公信力比较高的主流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同时,结合当下热门的新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适当调整文章内容和标题,进一步强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