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017-09-27沈芳芳潘旭欧阳林霞李彦林谋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

沈芳芳+潘旭+欧阳林霞+李彦+林谋有

【摘要】“中国梦”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首先要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主体性发展是呼吁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二是大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主体的自觉参与,创新教学管理,形成主体性的现代教学管理思想。

【关键词】“中国梦” ; 大学生 ; 主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96-02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他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还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这便是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找到自我、确定人生方向提供了时代坐标。人的发展必须先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呈现[1]。因此,在“中国梦”的视阈下,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中国梦”最年富力强的年代,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和主体力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开始研究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以来,大学生主体性发展进行了大的演变,由近现代大学教育的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到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大学教育的计划经济带来学生主题地位的相对缺失,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在市场和政府的博弈中获得发展,到目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学生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表明发展学生主体性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于大学生主体性问题,谢维和提出:“高等教育是否把学生的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2]”王义遒提出:“培养学生的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最重要。首先,要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学习的激情和求职的欲望,对自己不懂得东西有一定要弄懂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种就是与人共处、能够尊重他人、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人交流和组织的能力。[3]”人的主体性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外在表现,如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创新性等,对学生来说,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一种创新,正是他们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结果,也是他们主体性发展的体现。

三、中国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胡锦涛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那么,对于在自我意识更强的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更要突出他们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在“中国梦”视阈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内心感动,发自内心地把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实践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而且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并能够实现目标。

四、中国梦:在教学管理的创新中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中国梦”呼吁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学管理观是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环境,硬件设施,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现代的教育观念,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等。如,弹性的教学计划能够使学生在保证基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有较多的选修余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使其脱颖而出的条件。教学管理者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合理的制度和适宜的环境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对大学课程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课程设置以知识逻辑到以人的发展为依据,课程体系从封闭僵化到开放生成,课程实施从他育到自育,课程评价从一元走向多元,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优良的学风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大学生真正地主动学、勤于学、乐于学和志于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

五、结语

“中国梦”时代背景下,参与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凝聚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梦”的实践,坚定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创新教学管理,体现教师和学生双边主体的自觉参与,形成主体性的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在“中国梦”崇尚创新精神、重视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宏觀语境下,大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特有的创造精神,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燊.主体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 12).

[2]刘微.首都师范大学常委书记谢维和教授谈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N].中国教育报,2003-01-14.

[3]刘微.走进学生为主题时代——访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4]高斐.社会主义核心价价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5]“中国梦”的多维愿景:民族复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梦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