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欺凌研究进展

2017-09-27陈明珠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现状影响

陈明珠

摘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出现的欺凌现象也延伸到了虚拟的世界,转变成一种新的形式,即网络欺凌。伴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欺凌现象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概念、现状、成因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梳理。

关键词:网络欺凌;现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D669.5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

欺凌(bullying)是个体或群体有意地、反复地、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凌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攻击等方式进行。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是传统欺凌在网络上的延伸,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对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方面,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但代表性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研究者B.Belsey认为,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行为【1】。2.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Cyberbullying”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胁、骚扰、羞辱的现象”【2】。3.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行欺负的行为【3】。不难看出,现有学者对网络欺凌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主客体都很宽泛,没有指明专属哪个特殊群体。第二类是主客体都定义为青少年。第三类是把客体定义为青少年,主体不限。网络欺凌还要注意和网络越轨和网络暴力进行区分。网络越轨是指网络活动的参与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或者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从事违反网络社会准则的行为【4】。网络暴力是这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5】。网络越轨是网络欺凌的上位概念,它包含网络欺凌。网络暴力属于网络欺凌,它属于网络欺凌的激化模式。

二、网络欺凌的现状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欧洲约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10%至52%不等【6】。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间访问了全港1800名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来研究网络欺凌概况,结果发现,网络欺凌的整体受害率及参与率,分别高达30.9%和17.8%【7】。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网络欺凌已经转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已经大量存在,只是还未引起大家高度关注而已。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欺凌的主要手段有即时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人肉搜索、网络论坛贴吧和个人网络博客等。网络欺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其中,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是两种最为普遍的欺凌手段,但是这只是西方研究的结果,可能还会存在文化差异。在性别差异上的观点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网络欺凌的特征有:匿名性;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技术水平;欺凌者很难看到受欺凌者的反应;旁观者的角色更复杂;网络欺凌中有相当大的受众;躲避网络欺凌是困难的;监管难度大;强扩散性;难移除性;不易被觉察性及隐蔽性;

三、网络欺凌的原因

虽然对网络欺凌的定义较多,但研究表明,网络欺凌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这一块。青少年身心发育的不成熟,认知能力与自控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而且这一阶段自我认同相当敏感,加上青少年的盲从性与模仿性,对网络欺凌认识不足,行为容易发生偏差。加上欺凌者自身的压力释放、成就动机、打击报复,寻求快感及受害者的故意隐瞒。有调查显示,57%受害者不会告知他人自己受害的经历,而且很多受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欺负。信息工具的便捷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网络监管难度大、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网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等网络特性都让网络欺凌随时随地的发生着。家庭学校网络文化教育的不到位、 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法律体系不健全、社会环境的忽视等都导致网络欺凌现象的泛滥成灾。总而言之,网络欺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非某一單一因素导致。

四、网络欺凌的影响

身体方面:免疫力下降、睡眠质量障碍、头疼等。行为情绪方面:首先,自尊降低,负性情绪增多,如社会焦虑、抑郁、丧失信心、脾气暴躁、沮丧、愤怒、压抑等。其次,缺乏人际信任,导致社交回避。认知方面:首先,反社会倾向,如考试作弊、学业成绩下降、退学、离家出走、酗酒、吸毒等。其次,自杀行为。无论是欺凌发出者还是被欺凌者,在自杀意图、自杀尝试和成功自杀者的比例都有所增加。

五、总结

目前众多研究缺乏跨文化的比较,虽然已经初步分析了网络欺凌的原因,但大多是一般性的推理而非实证的严格的因果推导,特别缺乏严谨的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方法上,多以问卷调查为手段,几乎所有研究都是横向研究,缺乏深度比较。研究成因上,忽视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对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从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统一网络欺凌的定义,发展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使用更为严谨、科学的研究设计(如实验方法、追踪调查等),发展出更为系统、科学的风险筛查工具,将是未来网络欺凌研究工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代波.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2):

63-66.

[2] 陈钢.网络欺凌-青少年网民的新困境[J].青少年保护,2011(4):41-46.

[3] 董金秋,邓希泉.发达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对策及其借鉴[J].中国青年

研究,2010(12):19-24.

[4] 高强华.理解青少年问题: 透视新新人类[M].台北:师大书苑,2000

[5] 李宏利.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1(4):376-381.

[6] 李宏利.网络欺负的特性、表现及干预-基于国外研究的归纳分析[J].中国青年

研究,2010(12):15-18.

[7] 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8):25-28.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