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策略探讨
2017-09-27朱甲海曲本娟
朱甲海 曲本娟
【摘要】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对中国历史以来传统的总结核心探索,也是在模式和方法上与国际接轨。本文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从教育思想、资源利用、课堂模式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思想转变,教学资源综合利用和优化课堂为突破,阐述教育教学尝试。
【关键词】转变思想 ; 优化资源 ; 课堂模式 ;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97-02
当下,我国的新课程已经处于试验阶段,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学的主体,课堂应该怎样完成由传统课程向新课程的过渡,需要社会、教师、学生共同探索,才能将优化的课堂呈现出来,以适应新课程到来的过渡时期。
一、各种教育角色要同时转变思想,迎接新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更改教材,增减科目,而是思想的大转变,也不是仅仅需要教师、学校做思想和教学的调整,而是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彻底改变,要从根基入手。首先是思想的更新,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宗旨:一是打破传统教学学生思維发展的模式打造,具体就是不能再培养高分学生,被动学习学生,而是具有个性思维的能力的人;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手段,转变师生角色,课堂模式要随之转变;三是要在知识内容上进行调整,把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上。对于这样的转变,要多管齐下,首先,新课改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大环境要从思想上有所转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先期培养和后期期待,其次,是学校和教师,要成为课改的主力,不论从思想引导,还是具体教育教学方式上都要以全新的模式示人,最后是学生本身,既要符合新课改的主体思想和内容,又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思想和环境。在新思想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课堂怎样创新,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进而关系到有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步伐。课堂创新教育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似乎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不存在的,但一定要与时俱进,能适合大部分人,从人才创新来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是教育教学开展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资源多年未变,无非就是教材,教学场所,教师,但现代教学的教学资源内涵很广泛,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比较突出的变化就是学生的教学资源位置大大提升,当然,即便是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也会重新整合,发生变化。
1.文本的优化整合。新课程改革,也伴随教材的改变,但不等于,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就是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教材文本只是一个模式,一个引导,大量的内涵价值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开发,其中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消化吸收。如在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是基础内容,教材可以提供字词句练习的模式和内容,但不是全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工具书,拓宽字词句的练习平台。在阅读欣赏方面,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引子,为学生介绍相关文章,如以作者为引子,以名著为引子,也可以以文章的风格为前提。
2.高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也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提到现代化教学手段都要想到多媒体教学。确实,多媒体的大量利用让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声音、图文的信息来源单一化,打破了课堂师生独占的局面,打破了教学资源课本独大的现状。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一方面将学科知识与多媒体介质有效整合,一方面培育师生科学利用的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多,忽视了传统手段的优势。比如美术教学,部分美术教师将多媒体变为日常教学的唯一手段,美术欣赏成了美术的全面,其实教师的临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三、开拓多种课堂模式
不论是什么教学改革,课堂总是第一位的,用什么样的课堂来迎接新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程探索的新时期,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动能,完成新课程的预期目标。
1.多边课堂成为主打模式。什么是多边课堂?即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的形式。教师只是课堂的节奏把握者,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和实施者。学生也不再以听为主,而是要融入课堂,要将个性在课堂中表现。比如英语课,背单词会改变单一的大声朗读,游戏,对话,场景模拟都会更加有利于快速记忆和理解英语单词,再有,英语的评价将不再侧重句型语法,而是实际语言的应用能力,这样的多边课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多变课堂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打模式。
2.活动课增加科目和数量。以前的活动课要不就被挤占,要不就成为娱乐课,与教学课堂脱节严重。新课程下的活动课将成为常态,科目也不局限在语文,美术,劳动技术等,要全面铺开,思想要放开,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都要创新。在活动课的开展频次上,课堂教学要引入活动课的常规性,并作为常规教学。此外,还可以将活动课延伸到课堂之外,乃至学校之外,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要保留以前的兴趣小组等,还要加入讨论组,科研组,能和现代生活接轨。
新课程已经全面展开,但科学的教学实际还在探索中,只要把握号新课程的思想内涵,把握住新时期的育人之本,就一定会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式来迎合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凤霞,《新课程教学策略》, 江苏教育,2013.4
[2]李莫玫,《新课程教育对策》, 无锡教育导报,2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