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点“卧位”在《基础护理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2017-09-27刘明霞
刘明霞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78-01
对于各层次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各级医院护理工作者而言,《基础护理学》是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护士这一职业岗位所需的通用技能和基础护理技能,其知识点的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影响护理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历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是医药卫生类权威出版集团,其出版教材为各级各类医药卫生院校首选教材和权威教材,对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有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教材一贯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医学院校和医学学子提供引导。在对各版《基础护理学》教材学习及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综合应用中,笔者发现关于“卧位”这一知识点有不甚严谨之处。
一、关于“仰卧位又称平卧位”的说法
笔者发现自第二版《护理学基础》出版以来,对“卧位”这一知识点阐述中,关于“仰卧位又称平卧位”的说法各版教材沿用至今。如第五版《基础护理学》教材,第37面,在“仰卧位”的叙述中提到:“仰卧位又称平卧位”。笔者觉得这个说法不甚严谨,应予更正。依据如下:“仰”本义:“抬头、脸向上,物体面朝上”;“平”本义:语气平和舒顺(《康熙字典》注)。在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仰”和“平”的注释分别为:“仰”1脸向上,跟“俯”相对,2敬慕,3依靠、依赖,4旧时公文用语,5姓;“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陷、不倾斜,2使用,3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4平均、公平,5安定,6用武力镇压,7抑止,8经常的,9平声,10姓。与“卧位”组合,应取第一个注释。故“仰卧”应指个体脸向上而卧,“平卧”则应指个体身体无明显凹陷,不倾斜的卧位。两种卧位的的重点不同,“仰卧”只强调面向上即可,身体可以凹陷,如:中凹卧位。而“平卧”则强调“身体无凹陷、无倾斜”。如此,抬高头部、抬高下肢的“中凹卧位”就不符合平卧要求。平卧位与仰卧位只是有某些交集的不同种卧位,故,笔者认为教材上关于“仰卧位又称平卧位”的说法不科学,应更严谨用词。
二、关于卧位的分类
在教材中,编者将卧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头低足高位、头高足低位、膝胸位和截石位九种。笔者认为,此分类法层次关系有误。依据:各种卧位的姿势描述分别如下:头低足高位:患者仰卧,将一软枕横立于床头,以防碰伤头部,床尾用支托物垫高15-30cm;、头高足低位:患者仰卧,床头用支托物垫高15-30cm或根据病情而定,床尾横立一枕;截石位:患者仰卧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于支腿架上臀部齐台边,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胸前。从教材的叙述来看,此三种臥位的基础卧位应是仰卧位,是在仰卧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而将身体某部位的高度做适当的调整,归根结底应属于“仰卧位”。在分类系统中与仰卧位应是属从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故笔者认为应将“头低足高、头高足低和截石位”三种卧位归入仰卧位。将仰卧位由原来的三种增加到六中,分别是去枕仰卧、中凹卧位、屈膝仰卧、头高足低位、头低足高位、截石位。卧位的分类由原来的九种改为五种,分别是: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膝胸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
三、关于“中凹卧位”卧位姿势
在各版《基础护理学》教材中,有关“中凹卧位”卧姿描述均为:“抬高头胸部100-200,抬高下肢200-300。适用于休克患者。按此说法,在对各种类型休克患者实施抢救时,护士均应将其摆放为“头胸部抬高1100-200,下肢抬高200-300”的卧位。而在各版《外科护理学》教材中“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一章中,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中改善组织灌注之休克体位,对休克体位的描述却为:“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0-300,下肢抬高150-200”。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内科护理学》教材中,第530页,组织灌注无效的护理措施中,第二点“休息及体位”这样叙述:“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专人监护。病人平卧或置于休克体位(头部和下肢均抬高300)”。三种教材对休克卧位的叙述出现相互矛盾。休克是临床急危重症,一旦出现需要立即抢救,而抢救时卧位摆放是否正确,会影响到后续抢救措施的实施甚至患者的生命。笔者觉得,对重要知识点各级各类教材均应予以统一,且应科学统一。而科学严谨的休克卧位姿势如何,亟待各专家同仁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熊云新,叶国英.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杨立群,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