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色·戒》
2017-09-27薛小梅田田
薛小梅+田田
【摘要】一代才女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首次搬上荧幕,给世人以震撼!电影《色·戒》自上映便引来褒贬不同的评价,为何一部电影会引起如此大的文化波动?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对影片《色·戒》进行剖析,试图揭示电影作为表意系统的内在规律,并运用电影符号学的文本理论,分析《色·戒》中携带的大量伴随文本,进而分析影片中的深层文化价值。
【关键词】符号学 ; 电影符号 ; “色·戒” ;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77-02
《色·戒》——一部颇具争议的影片,经李安导演由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发生于抗日战争时代,是由几个爱国青年自主发起的一场暗杀汉奸的行动,在这次谋杀行动中他们让一位姿色出众的女同学(王佳芝)实施美人计来暗杀汉奸(易先生),最后故事却发展为美人动了真情爱上汉奸,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在2007年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狮”奖,不仅包括导演高超的执导,而且包括演员细腻的表演,这部影片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文化符号信息以及亟待破译的社会符号密码。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利用符号学原理,挖掘其中潜藏的符号学规律,并利用符号文本理论,分析《色·戒》中携带的大量伴随文本(剧情、场景、人物、),进而分析影片中的深层文化价值。
一、张爱玲《色·戒》与李安《色·戒》
张爱玲用她30年的心血铸成小说《色·戒》,那时,她的感情是冷到极致的,作者认为小说中王佳之就是她的化身,张爱玲苦苦爱着那个已为汉奸的胡兰成,却被他伤的遍体鳞伤,并失去了再爱下去的勇气。只有通过这奇妙的文字,她才能与世人交流她压抑的情感。她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同时留给读者极大地空间来诠释其中的奥妙。晚年的她经历了世间诸多的炎凉与失意,笔锋也变得刻薄尖锐,这部心血之作就是对人性的披露,对男人的自私与无情的残酷批判。她把汉奸描写的越十恶不赦,越能出她的怨气。在她的小说里既讽刺了男人的自私和虚伪,也讽刺了女人的爱慕虚荣!李安读懂了她的小说,也读懂了她,在李安导演眼里,她并不是冷到极致的那种女人,恰恰相反,她是温柔的,也是热情的,正如小说中的王佳之,她爱的疯狂。李安导演只是按原著的意思编导成影片,里面加进些许温柔,但并没有扭曲原作。也有人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观看,他们评论这部影片颠覆了历史,颂扬了革命者和汉奸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认为对《色·戒》的褒也好贬也罢,李安导演执导的《色·戒》是成功的,本文就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探索它里面包含深层文化价值。
二、电影符号学
意大利的利西奥图·卡诺多(RicciotoCanudo)和法国的路易·德吕克(LouisDelluc)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提出电影如语言的说法,他们认为电影犹如语言,但不是文字化的语言,而是一种超越语言障碍的视觉化国际语言。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就是运用符号学原理对影片进行的语言学分析,按照语言学的方法和规律来对影片的意指系统进行的解读(克里斯蒂安·麦茨,2002)。虽然电影语言和一般语言不同,但它是遵循符号学规律的,所以麦茨认为电影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电影符号学根据符号的定义来证明影像的符号性,强调影像并不是反映现实,而是一种符号,包含能指形式和所指含义。创作一部影片就是编码的过程,而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通过解码达到对影片的理解,并且在解码过程中获得愉悦。
三、电影《色·戒》的符号学解读
(一)参符的流失
参符就是能指和所指所指明的外在事物,它是客观存在的,正如易先生给“麦太太”定制的戒指,戒指这一符号是客观存在的,但张爱玲的原著《色·戒》中,并没有强调这枚戒指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而在于给人以警示,色即是美色,戒即远离,警惕之意。导演李安却恰恰在影片里给予“戒指”专有的镜头,意在告警人们不仅要警惕美色,也要警惕一切物质诱惑。由此说明参符与能指所指之间关系紧密。能指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如“戒指”两字的发音和书写;所指是对符号指涉对象的概念,如“戒指”两字所包含的概念内容及文化内容。一枚小小的钻戒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王佳芝和她的革命者们都被捕获残杀了,讽刺的是汉奸易先生却保住了性命。李安导演显然强化了“戒指”的戏剧效果,买给“麦太太”的戒指,和戒指本身是不同的符号。当“麦太太”试戴上那颗鸽子蛋又要摘下的时候,易先生淡淡的一句“戴着”含着多少温柔,他已经很久没相信过任何人了,但是对这位“麦太太”,他却放松了警惕,他为她改变了,她被他感动了,而最大的感动在于这枚钻戒。据拉康解释“能指与所指作为两种不同秩序的位置,从一开始就被一道抵制意指的屏障阻隔开了”,并提出所指是滑动的,能指是漂浮的(拉康,2001)。戒指的周转就是能指的移置,无意识总是在通过不断的移置来证明它的欲望。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群阔太太们在麻将桌上明争暗斗,争风吃醋,相互炫耀,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专门讨论戒指的,阔太太们不仅炫耀着自己的钻戒,也讽刺着那些没带钻戒的太太。而麦太太在这次戒指大比拼中是无权发言的,因为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戒指,这一符号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结果是使革命计划功亏一篑。
(二)文本符号的解读
电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现实与非现实的连接。通过对电影文本直观,以及具体鲜明形象的艺术传达,才能达到观众的视听效果。根据费斯克的观点,电影电视文本不仅具有可写文本的开放特点,还有可读文本的易懂的特点,是一种生产性的文本(约翰·费斯克.2001)。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一旦拍摄完毕,它的编码过程也就完成,然而根据电影文本的这种开放性的可讀文本,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解读文本。
电影《色·戒》中携带的大量伴随文本,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使观众从视听各方面获得快感,并构建符合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洛特曼在《电影符号学和电影美学问题》一书中把镜头、画面、字幕、声音、蒙太奇、景深、时间、空间和演员等看成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剧情、场景、人物、台词、道具为主要的电影构成要素,即为构成该文本的符号元素。endprint
1.剧情
剧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影片名为《色·戒》,其中“色”指美人,“色”“luster”也是“幻”,即幻觉所呈现出的外在的种种“色相”;“戒”实指钻戒,虚指防人心。然纵观整部影片,一位有姿色的爱国学生王佳芝假扮阔太太来暗杀汉奸易先生,最后却被易先生的一枚钻戒所感动,放弃暗杀念头,置她和她的同学于不义,最后害己也害了同伴。对于王佳芝,其中许多东西都是虚幻的,她沉浸在扮演麦太太的幻觉中,分不清她到底是爱国青年王佳芝还是易先生的情人麦太太,但易先生定制的那枚钻戒是真实存在的,“戒指”既是真实的符号又喻指小心隔防那些虚幻的东西。导演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可生产性文本,让观众参与解码的乐趣,使观众理解影片中所传达的深层文化涵义,并产生能与导演共鸣的愉悦感。
2.场景
影片作为一种显眼的文化标识,必定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内涵。李安曾经说过电影《色·戒》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真实的,包括三轮车上的牌照以及牌照上的号码,李安不仅忠于张爱玲的原著,而且试图忠于历史。电影通过大众文化传媒,使观众不仅达到视听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意识形态。曾有不少学者对《色·戒》这部电影持批评见解,他们认为这是对民族历史的颠覆,人性尊严的玷污,亵渎爱国烈士的影片;也有一些学者从理智与情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避开政治文化符号来谈《色·戒》,显然,无论从哪种视角出发研究《色·戒》,都是这部影片本身所携带的符号系统,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
3.人物
《色·戒》中的人物也是值得关注的符号文本。导演是影片的制作者和故事的叙述者,而演员就是导演运作的文化符号。易先生是著名演员梁朝伟扮演的,被封为“影帝”当然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不可置疑的演技。如何让一个演员心甘情愿的去出演三场情戏?就连梁朝伟自己都说脱下衣服是需要极大地勇气的,李安是如何说服他的呢?因为他读懂了李安,读懂了张爱玲,更读懂了易先生,他演出了汉奸的狡诈,多疑。所以说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的结合。演员汤唯是王佳芝(麦太太)的扮演者,任何能毫无保留的为艺术献身的演员都是可敬的,只有真正對艺术的狂热,才有勇气这么做。她怀着对李安导演的极度信任,对张爱玲作家的极度理解,她才下决心出演《色·戒》。影片中的王佳芝就是张爱玲的化身,汤唯演出了王佳芝与张爱玲的重叠。
四、结语
电影《色·戒》从各方面说都是李安导演的一部成功之作,他读懂了张爱玲,演出了比原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么一部佳作当然值得赞扬,更承担得起批判。整部影片虽没明显提及“戒指”这一符号,却时刻以它为线索展开并告终。王佳芝只是在那段特殊时期的一个热血青年,她爱国,爱她的同学,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她被同学冷落,被世界抛弃,尝尽了人间冷暖,此时的她,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王佳芝还是麦太太,只有易先生可以让她体会到做一个真正的女人的幸福,而不是一个政治符号。通过对电影《色·戒》中符号文本的分析,我们对该影片的剧情,场景,以及人物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说明了用符号学理论分析电影文本是可行的,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蕴藏的深层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寇国庆、倪相群.文学与电影文本《色·戒》之批判与反思[J].绥化学院学报,2010(04).
[4]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刘蕾.言外之的,弦外之音——试析电影《色·戒》言语的特色[J].电影新作,20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