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
2017-09-27杨中卉
杨中卉
德育的目的、任务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与德育本来的功能属两个范畴。德育的客观效果与能量虽然揭示了功能的“客观”性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已然的效果和能力往往也并不等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全部能量。德育的效果有高有低,因具体的德育实践而定,但德育功能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规定。故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功能应当有正有负,但很多人仍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理解为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等。
古代中国,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但我们在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时往往片面、直接,缺乏中间环节的说明。我们主要谈谈德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德育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文化等的创生能力。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生态诸功能均有赖于文化功能的实现而实现。认清学校德育文化功能对于全部社会性功能实现的中介性,有利于德育理论和实践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无论是直接德育还是间接德育,或者说专设德育课程体系还是将德育内容寓于所有课程之中,一直是教育史及世界各国探索和不断反复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最终仍然选择了直接德育,其道理就在于专门的德育课程能够在一定意义上保证教育所应具有的教育性。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在动机方面,无论智、体、美育都需要道德情感等启动和放大学习动机,同时,学习动机也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质量特征。方向作用是指德育可以为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创造能力和毁灭能力都同时得到了空前提高,因此,科技的学习和掌握、体能的提高、艺术创造等等都史无前例地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人类向何处去?个人的发展以何种价值作为向导?德育虽然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但都是解决上述课题的有力武器之一。最后是习惯和方法问题。我们“在学习方法”的标题下讨论的关于心的种种特征,实质上无一不是道德的特征。如虚心、诚实、真心、遠见卓识、一丝不苟,承担起赋予的社会使命——凡此种种,都是道德的特征。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体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与其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是从一个维度比照的结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