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看文字学当中的“记号”定义

2017-09-27袁田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记号符号学语言学

袁田田

摘要:在对文字进行结构分析时,经常会涉及到“记号”这一概念,文字学的、学者常常无所质疑的使用这一概念。从其他角度来看,文字学中“记号”的概念又是有矛盾的。本文打算就符号学角度、语言学角度、词汇学角度及文字学角度对“记号”的定义进行对比分析,谈谈对这一定义的看法。

关键词:记号 符号学 语言学 词汇学 文字学

【分类号】H1-09

1988年,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出了字符理论的同时,对文字中的记号做了阐释。他说:“各种文字的符号, 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类, 即意符、音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 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很多学者都对这句话的含义表示过质疑,最令人费解的就是“记号”这一概念,文字中怎样的形式被称为记号?黄德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说过:“记号是指汉字构形时使用的抽象符号以及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字的构形理据失去联系的纯粹书写符号或替代性符号。”很多文字学界学者对这一概念是认同的,可能我的文字学修养还不够,我不是说对“记号”的解释是不完整的,或是有问题的,我只是想从其他角度来和文字学中的“记号”定义做一些对比,其中有些东西似乎是需要拿来再三斟酌的。

一、从符号学角度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符号”和“记号”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我们基本就可以认为“记号”是“符号”的一种。符号学中对符号的定义为:“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从“符号“的内涵入手,记号字也应当是具有意义的和能被感知的。每一个发展成熟的汉字有其固定的结构,说它们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汉字是语素文字,大部分汉字的每一个部件都有它自身的意义,可是很多简化后的汉字就不再具有这样的特征。不仅是简化后的“赵、义”,还有“欢、难”等字。它们中的“乂”、“又”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是为了经济省力而做的简化。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有些汉字“记号”不仅是不符合符号的内涵,而且也不符合符号的某些功能。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教程》中说道:“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交际行为是指人们运用符号传情达意,进行人际间的讯息交流和讯息共享的行为协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符号具有不同的编码和解码规则。符号情境是人们运用符号进行认知和交际的具体情境,它在交际中主要起限制作用和解释作用,具有: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古代汉字中的记号是具备以上三个功能的,可是简化后的记号字就不符合其中的有些功能了。例如“赵,义”中的“乂”和“难、欢”中的“又”是不具有上面三个功能的。它们作为汉字整个符号的组成部分,没有表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无法思考和理解出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因而,文字学中的“记号”与符号学中“符号”的内涵和功能是有不协调的地方。

二、 从语言学角度

符号的范围比记号的范围广,记号是符号的一种。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因此语言学中的“符号”和文字学中的“符号”具有可比性。《现代汉语词典》对“符号“的解释给出了两个义项,分别为1.记号;标记。2.佩戴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也就是说“记号”和“符号”应该具有共同的功能。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能指(即语言的一套表述语音或一套印刷,书写记号)和所指(即作为符号含义的概念或观念)。叶蜚声和徐通锵先生编著的《语言学纲要》也说到了符号的相关内容:“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从前人对“符号”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符号”必须具有两个特征才能称之为符号。一是有约定俗成的称谓形式;二是有明确稳定的意义内容。“记号”作为符号的一种,也应该具有以上两个特征。

还是拿现代汉字“赵”来说明问题,“乂”这个部件,在汉字学习过程中,我们只能称之为“叉”,這勉强算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称谓形式。但不符合符号特点的第二条,“赵”“义”等字中的“乂”部件没有稳定的意义内容。有学者提出,古代汉字中的许多指事字中的指事符号也能称之为记号,因为它表示一定的意义。比如“本、末“等字,有的一小横表示树根,有的表示树梢等等。这是说明了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内容,可都是一小横,意义却是不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稳定的意义内容,更不用说有固定的称谓形式了。

因此,从语言学角度,“记号”作为符号的一部分,应该具有和符号同样的性质。但文字学中的“符号”用语言学知识分析,有时候是行不通的。

三、 从词汇学角度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号”一词给出的解释是:“为引起注意,帮助识别、记忆而做成的标记。”例如:“有错别字的地方,请你做个标记。”从定义和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记号”是在事物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某个特有的东西来以示区别。也就是说它的作用是帮助记忆、方便查看、辅助作用。

文字学中最典型的例子,“赵”的繁体字应该写为“趙”,用“乂”来代替“肖”,在文字学界,大家都公认为“乂”是一个记号,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是为了书写过程中的经济省力原则而已。从词汇学方面对“记号”的定义来看这个例子,如果把“乂”视为记号,它应该是在“趙”字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记号“乂”,而简化后的“赵”字并不是在原来繁体字的基础上增加的部件,而是被替换了。虽然也可以说是起到了帮助识别和记忆,但不是在原来文字的基础上所做的区别。这种现象应该是文字学定义中所说的“替代性符号”,这个说法在文字学中是通行通用的,但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又是有那么一些问题的。endprint

如果说例举一个符合从词汇学角度定义“记号”的例子,我认为最恰当的就是古文字中出现的合文符号,例如在表达“子子孙孙”含义的整体文字边上,加上类似两个小横“=”的符号。这两小横是在文字原有的基础上的,又表示一定的意义。把它称之为“记号”应该是很合理的。有学者可能会提出,古代汉字中的指事字是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指事性的符号,例如“本”是在“木”的基础上加的一小横。我认为这类的古代汉字,从词汇学的角度分析是可以看做符合“记号”的定义的,也就说简化后的一些现代汉字,例如上文举的“赵”字,是不符合词汇“记号”的概念的。

所以,在文字学中通用的“记号”概念,从词汇学角度又会有不同的新发现,甚至是含义上的细微冲突。

四、从文字学角度

文章从词汇学、语言学、符号学的三个角度将“记号”或“符号”概念和文字学中的“记号”定义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文字学中记号概念与记号这一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的概念有不协调的部分。

正是这种不协调,促使我们不断研究文字学中的术语,并尽可能使其含义清晰。文字学中的“记号”概念,多见于文字学理论当中。对这一名词的研究,正如沙宗元在《名词术语规范与文字学理论研究》说的:“文字学概念的表述,文字学理论思想的阐述,毫无疑问都离不开文字学名词术语,离不开文字学名词术语准确和恰当的使用。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整理,在规范整理过程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不仅有利于国家语文规范、汉字教学、学术交流等,而且对文字学理论的传播、发展与完善,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字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包括其广度的不断的拓展,对术语的规范整理无疑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似乎是在要求我们对文字学中的术语做出规范,像“记号”这一类概念,应该被纠正。其实不然,沙宗元先生的《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一书最具代表性:“沙宗元先生的《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虽名为‘文字学术语规范,但实际上只考察了汉字学中的术语问题,而未曾提及普通文字学及比较文字学中的术语规范问题。” 这也是本文的态度,只对文字学概念的现象及引申的问题现象做出探讨,不对纠正概念或规范术语提出要求。

综上,尽管从其他角度可以发现“记号”这一概念有其自身的实际意义,但文字学中的“记号”概念已被大家广泛使用,对其概念也是默认正确的,它方便了文字学的研究。既然“记号”在文字学中有已被大家接受的定义,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便于学科研究就应当被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建裕.现代汉字中记号和记号字的界定确认问题[J].郑州:中州学刊,2008,第5期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沙宗元.名詞术语规范与文字学理论研究[J].郑州:中国文字研究,2004,第00期

[7]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8]黄德宽.汉语言文字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9]李晓丹.文字学术语及其英译规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记号符号学语言学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记号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脏记号
刻舟求剑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