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诵读教学,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

2017-09-27王兵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诵读加强教学

王兵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教学模式是从宏观上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教学模式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教学程序。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既避免了关于教育的空泛的沙龙式的侈谈,又避免了仅仅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或报告。

关键词:加强 诵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 诵读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触文言文外,对文言文几乎无其他接触,对古汉语的语感甚为欠缺,所以诵读是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钥匙”。掌握这把“钥匙”,才能练就文言文的基本功,通过积累领悟而进入“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殿堂。然而面对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是否还采用原有的以老师串讲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其一,传统的教法,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听和记的机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其二,老师的过细串讲和繁琐分析占去了课堂时间,不得不把背诵的任务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完不成背诵的任务,也不能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二、 构建“认读、理解、评析、迁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教育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此,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不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理交融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也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2、现代心理学理论

学生之间心理的个别差异是在其独特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特殊而又具体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在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成果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以及主体的能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诵读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交流与合作,这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正是素质教育再上台阶的切入点。

三、“认读、理解、评析、迁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诵读教学法”是在教师的适时启发、恰当的指导下学生在多层次的读练中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增强各种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贯穿“认读、理解、评析、迁移”等环节,多形式、多角度地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授为主到以导为主,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以掌握知识为主到培养智能为主”的三个转变,从而达到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重在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学宗旨。

四、“认读、理解、评析、迁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认读——即学生根据教师在导入定向时确定的“向”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路、结构、语言等。

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选文,多数短小精悍、注解详细、浅显好懂。学生在自读课文过程中,只要认真阅读注解,少量查阅古汉语字典,便能疏通读懂课文。因此,在课文词句的疏通上,老师不串讲,而是要求学生自读。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碰到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做好记号,先在学习小组上讨论解决,如仍不能解决,则在全班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难,教师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质疑和解难的兴趣和能力。一般来说,提出的疑難有百分之九十其他学生能够回答,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问题需老师解答。

2、理解——是在整体认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构成课文的若干要素进行的深入探讨。这里所说的课文要素,包括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表现手法、语言形式以及课文中包含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知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除老师对词句的串讲外,还有对课文内容的详细分析。他们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总是喋喋不休的在课堂上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文意。即使内容比较含蓄的课文,也能经老师一点便得到领悟。

3、评析——即在对局部要素分析研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评读。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前一阶段获得的各个局部认识,加以综合,使之形成整体认识,并做出评价。

评析是“综合——分析——综合”过程中的后一个“综合”,是导入定向时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是分析研读的深化,较之整体认读时的“综合”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评析应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综合,做出评价,然后由教师提纲挈领的概述总结。同时“读”也是非常必要的,可由学生朗读、或采用齐读、默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读”中,对课文的主题及作者的风格两个方面水到渠成地做出综合评价。

4、迁移——即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总之,诵读教学的四个环节是层层深入的,同时又是融会贯通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其他环节的思想,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熟读、分析达到成诵的目的。

五、“认读、理解、评析、迁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认读、理解、评析、迁移”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我基于当前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而提出来的,它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摒弃师的“讲”,只保留教师的“导”和“范”,学生的“读”、“辩”、“评”、“诵”等表达活动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

2、渐进性原则: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应遵循从较低层次的“朗读、背诵”等向较高层次的“演讲、辩论、有感情朗读”等逐步发展的原则。

3、综合性原则: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依据,选择知识内容为训练依托,课堂中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进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唯一目的,同时进行听力、思维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等多种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培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诵读加强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