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羲之清醒生命意识的体现

2017-09-27杨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生命意识王羲之

杨榕

【摘要】王羲之生于战乱年代,那个年代人们追逐名利和现世的热闹,少了人的感动,而王羲之有他的坚持,在乱世中,他留下来的不光是书法,而是他书法中后的人品、美德和他清醒的生命意识,他从那个巨大的、肮脏的、混乱的时代干干净净地向我们走来。

【关键词】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2

王羲之生于战乱年代,那个年代人们追逐名利和现世的热闹,少了人的感动,而王羲之有他的坚持,在乱世中,他留下来的不光是书法,而是他书法中后的人品、美德和他清醒的生命意识,他从那个巨大的、肮脏的、混乱的时代干干净净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可以在《兰亭集序》中欣赏他有生命力地书法,还可以在文字中体验生命怎么活出那样的情怀和追求来,体会王羲之乱世中对人的牵挂,体会他清醒的生命意识。

一、书法与生命

王羲之是幸运的,他书法的启蒙老师是卫夫人,卫夫人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教授给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人生第一课“点”——高峰坠石,她教授王羲之“点”,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卫夫人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这些点就是王羲之对大自然的神奇感悟。

人生第二课“一”——千里阵云,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人生第三课“竖”——万岁枯藤,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

我们可以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二、《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王瑶先生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

那是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在丧乱年代长大的王羲之,这一天,忽然觉得生命这么美好,王羲之很少有这样的心情舒适的流露。王羲之在《兰亭序》前半段流露出的情绪,跟信件里表现出来的悲观、愁苦情绪非常不一样。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金圣叹评价《兰亭集序》曰:“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眼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东晋士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赞叹着自然的神奇美妙;也满怀深情地面对生命,咏唱着对人生无比的眷恋与热爱。他们以充满深情的目光关注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更以深情的胸怀唱出一曲生命的恋歌。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后面的部分是比较悲哀的。古代就有人在此聚会雅集, 而这些人早就走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纸沧桑。王羲之忽然想,我们今天四十几个人在这里聚会,我们也很快乐,可是以后的人,大概也觉得我们很悲哀。我们哀悼前人,其实以后的人也在哀悼我们,忽然有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后之视今”,以后的人看我们今天,“亦犹今之视昔”,不是跟我今天看以前的人一样吗?我哀悼过往的人曾经在这里的沧桑,以后的人也可能感慨我在这里的存留。王羲之常常对人生有无常感,后面讲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庄子说,死亡跟诞生其实是一个东西,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严重,王羲之觉得是不真实的。王羲之觉得是“妄作”,即胡说。王羲之常读庄子,知道要豁达,可是他的人生不一定做得到豁达,所以经常有“奈何奈何”这样的感叹出来。但是王羲之与众不同,他知道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要“兼济天下”去实现抱负,正因为他对生命是如此珍惜,所以他“悲”古人,他對生命地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

参考文献:

[1]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兆军.书圣之道:王羲之传.作家出版社,2014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生命意识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绍兴风物志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