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合唱作品在合唱指挥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7-09-27李佳璇
李佳璇
【中图分类号】J615.1
合唱指挥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还是社会性的音乐活动需求,对高素质、高水准的合唱指挥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输送合唱指挥人才的摇篮,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质量及教学水准,直接决定了音乐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前景,以及一代人的合唱水准。
从根本上提升合唱指挥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除了重视合唱指挥教学的实践性外,增加对合唱作品研读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突出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性,更加重要。其次,鼓励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合唱团,都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合唱指挥。
合唱指挥课程,不同于声乐、钢琴表演课的技巧性,区别于和声曲式音乐史课程的理论性,高于视唱,合唱课的素养性,它是融合以上这些课程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据笔者观察,当前的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两极分化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有的教学完全以学生实践为主。80%的课堂时间里,是由学生轮流作为指挥完成指定作品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做出适当的点评,这些点评通常针对性强,却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以目前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的学生人数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能达到教学的多、快、好、省值得商榷。
有的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通常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教材上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理论性偏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性偏低。其次,理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在合唱指挥课程自身的概念上,缺少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不能很好的从根本上突显合唱指挥与其他音乐学科之间的关联,体现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性。众所周知,高校的合唱指挥课程开设在第三学年,是继视唱、乐理、和声、合唱等课程之后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恰恰说明了它的教学应该包含及运用到以上相关学科,并对相关学科产生延续性学习的作用,才足以体现出高校课程设置的理念、相关学科的学以致用以及学科的后续性发展。合唱指挥课程如果缺少了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则无法体现出合唱指挥课程设立的初始原则。
那么,如何将相关音乐学科的精髓,合理的运用到合唱指挥课中,既体现出相关学科对指挥课程的基础作用,提高合唱指揮的教学成效,又能体现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性?笔者认为,在合唱指挥教学中,增加对合唱作品独立、系统的研读过程能直接的、高效的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同时,研读之后再进行作品的实践性练习、实践之后,再进行合唱指挥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归纳,是值得尝试的合唱指挥教学模式。
探究出“研读合唱作品-实践合唱作品-合唱指挥理论统整”的循环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合唱指挥教学的效率、增强相关学科学习的延续性、实现音乐学科的相互融通,最终使得音乐学习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真正的音乐化的思维模式和合唱教学理念。
合唱作品浩如烟海,不同风格、题材、时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但是,无论哪一部作品,都离不开音乐构成的基本元素:节奏、旋律,曲式、调式,力度、速度,和声、音色,织体、内容。在教学中,将这些元素化零为整,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整合研读作品的基本教学内容,是能够使教学快速的进入“熟悉作品、分析作品、构思作品”的重要切入点。长此以往,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合唱作品。
笔者认为,懂得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合唱作品的研读,善于选择和合理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将每一首作品的音乐元素化零为整,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的熟悉合唱作品,抓住作品的音乐特点,为指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最好能在研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同步的音乐联觉,即看到乐谱的表面形态就可以想象到作品的音响效果,建立起乐谱与听觉的关联、音乐与动作的关联。
笔者除了希望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合唱研读外,更希望通过研读培养学生一个发散式的、关联式的音乐思考方式。比如,当看到作品的时期时,考虑到此时的文化、经济、信仰等人文特征,然后,思考这些特征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其次,综合考虑这些音乐特点后,进一步思考指挥的动作。力求做到通过音乐想象动作,通过动作表现音乐的学习及再现的过程。在我的合唱指挥教学实践中,研读作品的内容主要包括:
研读内容一:西方合唱作品时期
每一个时期具有特定的风格,这些风格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文化思想追求、宗教信仰理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普遍追求的一种文化潮流。这些非音乐性的客观原因,间接的导致或者影响了一个时期的音乐内容、演唱方式。比如早期、中世纪是一个完全由宗教统治的社会,因此几乎所有的合唱作品的内容都与宗教有关。而宗教所追求的是圣洁与庄严,肃穆与抑制的情感表达,因此此时期的合唱作品在音色上塑造上就避免出现华丽的音色或者过多的力度、速度等修饰。因此,在指挥上就应该尽量避免大幅度的动作起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内容上除了宗教性作品之外,还增添了世俗歌曲。但此时期的合唱都追求着一种平直的声音,需要塑造出合唱团非常连贯的声音。那么,指挥的动作,也应该勤加练习平稳、连贯的长线条动作。
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从繁重的复调音乐,转向了简洁明快的主调风格作品,合唱作品的音域也变的广大,音色的塑造也因为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变得丰富、多变。指挥应该仔细研读作品中主旋律的动机特征、节奏属性、以及主要的和声安排,并进行相关指挥动作的准备练习。
研读作品内容二:中国民歌出处
中国民歌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民歌所在的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语言特征等有着密切关系。当指挥准备教学一首中国民歌合唱作品之前,充分的研读民歌的出处,对指挥在把握旋律的节奏、合唱团发音、以及民族风格的体现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由瞿希贤老师编曲的合唱作品《牧歌》,这是一首东蒙民歌。作品中所描述的是一群游牧民族,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整日与蓝天白云、牲畜和草地为伴,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地理地貌就引导着我们联想到这首作品的整体音响效果应该是辽阔、宽广,乐句自由的。其次,作品中自由节奏的把握,应该建立在东蒙民族人民的语言特点和情怀上,蒙古人讲汉话语速偏慢,浑厚低沉,字头出的快,尾音拖的长,因此,掌握好东蒙的语言特征,对塑造合唱团准确的发声位置以及自由乐句的处理十分重要。
时期与出处是指挥前的预备重点,决定了指挥的基本动作、引导着发声训练的设计以及合唱团音色的塑造工作。
研读作品内容三:曲式结构
快速的分辨、分析合唱作品的段落结构是一定要培养的研读能力之一,是除了通过弹奏或聆听合唱作品感受作品发展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种读谱能力。
好的文章和剧本有起承转合、峰回路转,每一首合唱作品也有扣人心弦,爹地昂欺负。在进行指挥实践之前,通过研读分析音乐段落及乐段关系,找出音乐作品中相同动机,相似动机,不同动机,能够帮助指挥快速的理解音乐剧情、记忆音乐作品,构思整个音乐作品在教学或者排练时候的切入点和重点。
研读作品内容四:和声
和声好比一个人的性格,随着时间或者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着剧烈或者微妙的变化。将同一首作品,转换到不同的两个调上去演唱,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及听觉感受。和声的色彩往往又与歌词或着内容的变化密切相关,当我们聆听和声产生特殊的进行时候,往往是作者在强调某种特殊的情感或者重要的歌词内容。同时,研读和声的进行,也能够帮助指挥更好的理解和掌控乐句以及气息的运用。
曲式与和声是指挥前预备的第二个层次,研读二者可以使教学更为细致,排练更具有说服力。先研读时期与出处,再研读曲式与和声,是研读合唱作品的两个主要层次,二者相互关联,互相影响,也是感性与理性认知相互支持的音乐思考进程。第一个研读层次可以让合唱指挥充满对作品最原始的艺术想象和感官体验,第二个研读层次可以让合唱指挥理性、冷静,充满效率。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教学实践之后的感想总结,希望各位前辈同行指点切磋。让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茁壮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