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法学法 焕发课堂活力
2017-09-27原伟朋李雪艳
原伟朋+李雪艳
摘要: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上不仅要充分展示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个人魅力,而且也要充分唤起了学生参与智慧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今天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共同参与 ,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为此要改变教法学法,唤发课堂活力,把语文课真正上出成效。
关键词:改变 唤发 创新 放手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8
正文:经常听老师们上语文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往往认真准备的课,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读,不断地启发引导,可是学生却无动于衷,态度默然,让老师有劲使不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怨老师呢,还是怪学生?经过反复研讨:有的老师认为还是教师教的不得法,有的老师抱怨学生不懂得配合,启而不发,缺乏学习热情等等。那么,是谁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呢?研究来讨论去,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充满学习热情的课堂;课堂上不仅充分展示着教师的教育智慧、灵动睿智和个人魅力,而且也充分唤起了学生参与智慧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思维和不断探究新智的欲望和精神。归纳起来讲即是:要改变教法学法,唤发课堂活力,把语文课真正上出成效。
一、改变研课备课常规,遵循以学生定教法。
为了上好课,以往老师们总是把教研、备课放在怎样教上,大都用成人的视角去把握教材,决定教法;把大量时间花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阅历,更忽略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这是导致课堂失去活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在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清了上述弊病,自觉认识并做到,改变以往研课备课常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遵循以学生定教法学法的科学规律。具体做法如下:
1、变“教师应怎样讲”为“学生会怎么学”。
以往研课备课,老师们首先注重的是,怎样讲才能把问题讲透彻,才能把教学任务完成。因此总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步骤和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按部就班的一个个把问题抛出时,这势必要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态度默然的尴尬局面。
于是,我们必须改革创新,改变陈规陋习,试着转换思维角度。备课时,教师首先把注意力转换到学生的思维角度,想象着学生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试想着每个知识点学生将会出现哪些理解;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是小学生会有怎样的理解和困惑?学生们会提出些什么样的问题?有时候教师还要听听学生的看法,以便设计出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问题的提法及方式。所有这些,老师在备课时都必须首先考虑周全。
2、变“教师的设计牵着学生走”为“顺应学生的认知前提去设计”。
以往的教学过程,老师们大都乐于设计逻辑性很强、问题很严谨的教学程序,以体现完整的教学体系。殊不知,这种自以为“完美”的教学设计是与学生的思维特点相悖的,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这是要以学生自身的认知前提为基础,要以儿童的认识规律为条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的备教材,更要充分的“备学生”。有些课文的内容时节性很强,如《第一场雪》,最好把它们安排到适当的时节来学;有时可试着让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备课设计教案,尝试着让学生蹬台讲课。这不仅是主体性学习的体现,更是确立儿童自我学习经验建构,有利于促进儿童有效发展的途径。
二、改变知识能力建构,走向自主探究之路。
学生主体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探究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佳境呢?
1、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说明读书的重要性。我们要让语文之美在“读”中大放异彩。然而,什么样的课文在什么时候读,采用什么样的读法,却各有不同。如何让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滋味,真正读得懂课文,这里面有着很多的教学睿智和学问。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教学设计时,要十分注重语文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阅读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有教师这样设计教程:质疑提问,激发阅读兴趣,品读课文,感悟环境描写;感情朗读,激发爱国热情。总之读法很多,但要因学生年级和教材制宜,需要灵动而多变。
2、放胆让学生把话说出说好。
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地说话实践中练习出来的。因此老师要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练习口头表达的重要场地。备课时老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说”的材料和因素,努力创造说话的情境和氛围,充分激发全班学生参与说话的欲望和热情,真诚地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把话说出,说好,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现表达个性化。例如,教学《风筝》一课时,我出示了一下话题引导学生说:你放过风筝吗?你放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你都看到过一些什么样的风筝?当这些风筝被放飞到天空中时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话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大家说的欲望和热情极高,先分组来说,同学们畅抒己见,口语表达训练面广而有效;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言路广开,表现出彩,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得到了双丰收。
3、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
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读,多说,还要鼓励学生多思,多生疑,多问,多质疑。
然而在什么时候生疑、质疑,这要因课文制宜。例如,学习《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时,导入新课后有教师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质疑:读了课题,你们都想了些什么?有什么疑問请提出来。有的学生问:维也纳在哪里?也有的学生问:维也纳有什么特色……?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生将会兴趣盎然。
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改革或改变,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气和活力;教师就一定会教得全心投入,得心应手;学生就一定会学得精神愉快,有滋有味;而教学效果也一定会令人满意,大面获得积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