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7-09-27闫英元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教学氛围生活实际动手操作

闫英元

摘要:教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启者和引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就要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爱创新等,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活实际 教学氛围 动手操作 体验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础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数学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我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435-198=435-200+2”、“435+198=534+200-2”,学生对加198时要减去2,而减198时要加上2,很难理解,因此计算常常改错。为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买卖商品的活动,学生“A”当顾客,带了435元买学习用品,应付198元,他付出200元,找回了2元。这样用“付整找零”的生活经验,使同学们懂得了这类加减简便算法的道理,还把“435-198=435-200+2”中的“+2”形象的叫做“找回2”。通过这样结合生活的教学,抽象的运算则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运算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萌发创新之芽,培养创新意识。

三、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会创新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实际操作中萌发。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出两道复习题:①同学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②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启发谈话,要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拼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一个腰的中点与另一个腰的一个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來推导……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创造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会了转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不怕困难、用于探索的信心,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推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在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自己出一套题。当我复习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后,需要习题来巩固这些知识,我将学生们出的题加以整理,在做题时我告诉学生每一道题都是谁出的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的确,教育需要创新,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他们多动手实践,从多个角度看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参考文献:

[1] 鲍元申.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3(1-2)

[2] 朱春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吉林教育. 2009(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氛围生活实际动手操作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