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017-09-27张小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一元二次方程轴对称数学知识

张小娜

· 【中图分类号】G633.6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在初中數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利用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由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一种对数学经久不衰的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限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一教师在讲解“旋转”时,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牌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牌旋转180°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牌经旋转后与其他扑克牌的方向不一致,教师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教师边演示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的途径。

二、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点的本领,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例如,一教师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例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教师创设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甲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甲同学回答完之后,乙同学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教师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丙同学回答说:“一样!”丁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五、在操作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现实的,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又如,在“作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先让同学们提前自学本节内容,并利用平移和轴对称知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把设计的图案带到课堂上来,上课先让一部分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然后又让几名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画的,学生既说到了如何用平移作图,更讲出了如何用新知识轴对称来作图,以及作图时的要点,学生说的话更易于学生接受,课堂氛围很热列,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节课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的,有几名学生还体验了当小老师的感觉。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元二次方程轴对称数学知识
《轴对称》巩固练习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例说“一元二次方程”在中考中的应用
中考里的“一元二次方程”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轴对称”复习点睛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欣赏图形探索轴对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