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2017-09-27褚红梅邢玉娥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问题意识自主学习

褚红梅+邢玉娥

摘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开始,教师要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

关键词: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当个体意识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推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张载也曾指出:“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加上“师道尊严”的压制,造成“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造成“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与异化。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多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没有合适的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所以对于教者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

一、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应当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一)要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一个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并能独立寻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一个连基础知识都不熟练的人,而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这是不大可能的。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主要表现为能够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能够从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因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时,学生的自学也能活跃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提出问题,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我采取这样的方法:我要求每位学生写观察日记,在日记中可以记下当天的所见,所思,所问,并不断总结,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投入地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

(三)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的与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关联,在教育学生自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明确目标,促使学生自觉思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的境界,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

(四)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怪问、深问要有正确态度

对于多问、好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不要以“进度”为由有意打断学生或置之不理。

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再加以引导,帮助。

对于深问的学生,教师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处于“尴尬”境地,此时教师不应“恼羞成怒”或搪塞敷衍,应诚恳的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说明情况,课下交代,这既不伤教师面子和威信,也鼓励了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总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經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质疑教育教学局面。教师真正的授之以渔,学生真正的得益于渔,而以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具有一定的质疑素质,解疑能力。我想,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民族素质都会得以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0年第3期

[2]黎宇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10年第8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问题意识自主学习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