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的楷模
2017-09-27祁发霞
祁发霞
摘要: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实现理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获罪,为了继续完成《史记》,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的生存方式。在《报任安书》中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这种大义。本文通过对《报任安书》的解读,诠释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情怀。
关键词:司马迁 忍辱负重 人生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雄伟奇谲”的名文。晋陶渊明有了诗称其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司马迁写给任安的这封信,足以够得上说是一篇“奇文”。是一篇研读《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报任安书》由于是私人信件,以抒情为主,是“抒愤懑”之作,除有一些地方使用曲笔之外,总的来看作者是用比较显露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每每读罢本文,不由涌起几多感想,其中之一司马迁真不愧是忍辱负重的楷模。
司马迁对于生命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和选择,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人生,就是让生命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在现实世界建立非凡的功业,对历史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从而使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超越自我,超越現实,走进历史,获得不朽。而“轻于鸿毛”的人生,则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或空有理想并不付诸行动;或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甘于平庸;或贪图一时享乐,虚度年华。显然司马迁当然选择的是重于泰山的人生,他相信《史记》的创作,能让他实现对人生的这种超越性追求。所以,他在信中和任安说,自己当初因“李陵事件”入狱获罪后不能选择死,因为那是《史记》正“草创未就”,以自己一个士子文人的身份,“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变,卒就死耳。”当时选择就死,人生无疑“轻于鸿毛”,对社会和历史没有丝毫的价值。在面对生与死,轻与重的选择时,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忍辱负重。
但对司马迁来说,选择活下来又何其艰难:首先,他身为文人士子,深知中国文化传统注重“士节”,主张文人,士大夫在生死关头,为维护人格尊严要坚持“临危不辱”的价值操守,他也认同这一人格操守;因为熟知历史,他又深知古往今来,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只要获罪入狱,就要遭受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凌辱。肉体上的摧残还尚且能够接受,但精神上的侮辱却是文人士子所不能容忍的。他在信中说: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绛侯、魏其、季布、灌夫这些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乃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因此,他本应该获罪之后,入狱之前就通过自杀的方式,有尊严地死去,而免受入狱后在精神和肉体上的种种屈辱。其次,他要活下来,唯一的途径自乞宫刑,而这一求生的方式是要承受人世间最极端的人格侮辱。为了向任安说清楚自己为了活下来,所受耻辱之深之重之极,他在心中由高而低罗列了十个等级的人在世间所能遭遇的耻辱。这十个等级的侮辱分别为:“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十个等级的耻辱,绝大部分都因获罪入狱而让他遭遇到了。而宫刑这一极端伤害人的肉体,摧残人的人格尊严的酷刑,在他看来,是远远超过了死刑对人的侮辱。接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对他来说等于生不如死,故他在信中反复向任安说道“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缪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一肠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如所如往”。可见,受到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痛苦和折磨。
既然生不如死,活着如此的痛苦,为什么要活着?他在信中向任安详细申明,自己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一则自己在朝廷上力排众议,为李陵辩诬,是基于道义,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若是贪生怕死之流,大可不必为了与自己无关之事身陷囹圄;二则自己也不须顾恋亲人家眷,对于士子来说,亲眷乃小家,而国家为大家,切不可因小家之利而不顾大家至忧;三是自己身为士子,深明士节操守,“士可杀不可辱”对于文人士子来说,气节的分量要远远高于生命。故司马迁在信中说:“且夫藏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风夷,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足以体现司马迁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不怕死却没有能做到有尊严地死去,而选择了承受世间最深重的耻辱,痛苦地活下来,为什么?司马迁向任安说,这只是因为《史记》正“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希望将《史记》创作完成,并通过《史记》的的创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才“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并说《史记》一旦成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可见《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结晶。将《史记》传颂于世,是司马迁毕生的追求。
司马迁所遭受的屈辱和忍辱负重而实现理想的情怀在《报任安书》中均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读此文,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到司马迁因遭受宫刑而遭受到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大摧残,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重于泰山”的一生所散发出的熠熠光辉。司马迁是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忍辱负重的楷模。
参考文献
[1]陆精康.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读司马迁《报任安书》[J].中学语文教学,2003(01):318.
[2]李鸿.从《报任安书》中探析司马迁的生死观[J].作家,2009(09):628.
[3]张喜贵.司马迁的自白——《报任安书》的思想内蕴析[J].克山师专学报,2004(12):30.
[4]朱昌元,黄加文.《报任安书》的审美内涵及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3(01):418-419.
[5]王连娣.悲剧英雄的心灵剖白——《报任安书》的美学价值简析[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2012(10):3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