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浅析

2017-09-27黄小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指导院校

摘要: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职业能力人才供求失衡的问题日渐突出。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课程开发、内容体系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适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职院校转型对人才培养探索“2+1”模式。综上,本文对高职院校“2+1”培養模式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分析探索,并结合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对就业指导课进行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 就业指导 2+1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3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专项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DGM2014-ZZ-07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之后,2003年开始,就业便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其突出表现为,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从2011年的660万上升到2014年的727万。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引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正式提上人才培养工作的日程,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和强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面对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实际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校企合作,系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一致,存在“滞后”现象。近年,“2+1”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成熟阶段并进入实践中,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尚未彻底转型,部分教学还停留在“2.5+0.5”的实践阶段。按照传统模式,学生到了大三,才开始对求职和企业招聘等进行指导,但实施“2+1”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企业实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指导存在“跟不上”,“断档”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存在“脱节”现象。在现有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式中,对企业参与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学生的需求,教学存在“纯理论”或者“旧模式”的问题,就课程组织而言,采用大班、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完成了知识的灌输,课堂实例未及时更新,缺乏互动、实操环节,与企业交流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对企业用人的需求了解有多少。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并未实际掌握职业能力的就业能力,对社会上企业的了解也不深入,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3.师资设置与课程要求不一致,缺乏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扩大,但是就业指导老师的师资建设并不深入,与形式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师生比例失调,在目前的课程中,80%以上的师生比在1:50左右,这使得教师的工作显现任务繁重、压力大的特征。高职院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师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缺乏专业素养和缺乏系统培训。

二、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原“2.5+0.5”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成熟,师生适应,培养模式转变需要适应期。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五学期学生已经离校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这就意味着,在第四学期需要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按照原来的模式,大一认识自己、大二职业规划、大三就职准备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到了大三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如何保证学生的“低换工率”、“优质岗位就业率”、适应企业发展成了就业指导课面临的最直接问题。而在现有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模式中,解决这类问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立足校园、理论性强,缺乏实践,多忽视企业在其中的作用。

传统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立足校园,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探索,提升自我认识,教师作为职业发展的引路人给予引导和辅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鲜少看见企业的身影,传统的实践教学采用课题组的形式进行并不断检验和改进教学成果。但是缺乏企业的实际操作,这是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与社会脱节的原因。

3.对就业指导教师培养力度不够

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时效性、针对性明显,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毕业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由此可见,专业、掌握系统培训知识对教师实施教学是多么重要!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90%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系统的培训,这也是就业指导课与学生发展、就业需求脱节的重要方面。

三、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

1.加强“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教学方面,抓住学生在校第四学期的关键期,依托毕业设计教学植入就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以后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基本明确未来职业方向,在第四个学期,需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为学生创业打好基础,这势必在学生进入社会实习前进行综合训练。在第三年的定岗实习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 ,让学生在“2+1”的“1”中不断强化自我认知和提升自我能力。在这一年中,学生全方位和社会接触,但是不能忽略指导老师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强化沟通交流,建立系统性培方案培养与企业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就业教学的实施,不仅局限于课室里的传授,而应该是集教学、实践、社团活动于一身的系统教学,依托第二课堂的载体,开展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作为被邀请的对象参与其中,做到角色互换、相互切磋,深入研究,巩固所学知识,经研究,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在就业过程中,其综合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endprint

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与社会相切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实践。

2015年3月24日,深圳網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揭牌仪式在实训中心举行。揭牌仪式的举行预示着校企共育平台的规模化和系统化。通过引进企业,在2+1的班级中除了进行专业课程的培训,同时加入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通过企业讲授,让学生在第三年充分、系统认识就业形势,做出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企业实训平台,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运作流程,实现“亲眼看、亲手做、亲身试”的体验式实践环节,并根据体检情况形成报告,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3.加强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发现,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学科背景对就业指导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指导作用。“随着各高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就业类课程不断增多,教师队伍有所扩大。但仍不足弥补专职教师不足的硬伤。”这是乔治宏等在《高校职业发展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以及对策》中指出来的。所以,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张德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中指出,光靠书本是不可能培养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所以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专业教师的素质。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化培训(如与校外教师经验交流会、外出企业实践学习、参与就业指导研讨会、 优秀骨干教师培训的方式),解决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困惑和队伍稳定问题,激发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根本上突破就业指导课程的人才培养瓶颈。

作者简介:

黄小奇(1988.10-)性别:女 籍贯:广东揭阳 本科双学位 助教 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以及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德江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6

[2]谭波 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2012(21)

[3]陈佩华 高职生就业能力个构成与培养[J],2012(32)

[4] 蔺建英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2015(1)

[5]石琛琛 张志艳 左旭乾 论职业指导课程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的时效性[J], 2013:247-248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就业指导院校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