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90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2017-09-27席捷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幸福观中国梦梦想

席捷

【摘要】随着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对大学生幸福的思考也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是当代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和动力。引导大学生形成“中国梦”的理想自觉,确立科学信仰,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幸福与“中国梦”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中国梦 ; 90后大学生 ; 幸福观 ;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74-01

一、概念阐释

1.“中国梦”的内涵生成

2012年11月,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并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样的论述深刻阐释了国家、民族、个人三者在实现中国梦中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梦想与幸福也是相互联系的,将梦想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变为现实就是一种幸福。

2.幸福、幸福观、幸福观教育的概念

(1)幸福,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梦想,然而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認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人对外界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通常的理解认为,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启蒙文》中将幸福定义为: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识)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满意状态。

(2)幸福观,所谓幸福观就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总体的看法与根本观点,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幸福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幸福观不同,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方式比如不同。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就离不开幸福观教育。

3.“90后”大学生及其特点

90后大学生是指2008年以来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代青年大学生,泛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并进入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据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易于接受新事物,客观独立意识强,擅长使用网络语言,大多来自“6+1”家庭;但他们心理较为脆弱,经济独立意识差,价值理解偏于浅层次,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幸福观的关系问题

1.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

“中国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其理论依据是多层次的。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维度,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是在近代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深刻变革的基础上孕育的,是在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顺应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中国梦并不是精神层面的梦想,而是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通过劳动实践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梦想,其基础是全体人民的社会实践。

2.大学生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载体,中国梦是大学生幸福观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首先,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当代90后大学生正在朝气蓬勃时期,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实现时他们还正处于壮年,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过程正是为中国梦实现二奋斗的重要历程。因此,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充分体现了中国梦的内涵,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幸福领域里的体现。实现中国梦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大学生小幸福与国家、民族大幸福的统一。其次,中国梦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为大学生成长长材提供了目标。大学生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那么,中国梦为个人学习成长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幸福的重要依靠和保证。

3.90后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据调查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在感受幸福的价值观念上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其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但不可否认,在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着幸福感淡化、幸福观偏颇甚至扭曲的现象。从影响因素上来看,大学生学业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是影响幸福观的因素,物价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处理、大学生感情问题等也会影响幸福观。具体表现为:

一是幸福理想的丧失。90后大学生正处于国家深化改革的机遇期,受整个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等,使得部分大学生情感迷茫、理想信念缺失求职的迷茫、,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他们对幸福的迷茫,对幸福的目标和理想持怀疑态度,不知道如何获得幸福、创造幸福。

二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盛行。在当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部分大学生经不起诱惑,把金钱、财富和及时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认为只有物质上的富足、享受才是幸福。

三、“中国梦”引领“90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复兴的大梦想,包含着个人的小梦想,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实现和展示自己梦想的舞台。90后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生力军,对他们进行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1.创新德育主阵地,提升大学生幸福认知能力

幸福作为道德生活的目的之一,培育90后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素养是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应该是合乎道德的。高校应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进行幸福观主题教育,引导90大学生学习全国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用真情实感教育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中国梦与个人幸福征文讨论;进行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人校园倡议等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幸福观教育。

2.增强实践体验,让梦想与实现幸福互通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实践活动就是追求幸福的活动,人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进而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高校教育应积极助力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基层去,通过亲身体验将自己的学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感受劳动创造幸福。高校应积极组织90后大学生参加支农支教志愿服务、开展社会调查、深入革命圣地了解社情、民情,让大学生个人梦想在实践中与社会幸福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观中国梦梦想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梦想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梦想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