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7-09-27骆柏
骆柏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小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小学生是我国教育的花朵,是培养学习习惯和个人品德的黄金时期。本文将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 ; 课堂教学 ; 主体作用 ;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96-01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下,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在新时期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成为重要论题。
一、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类自身所具备的本质特性,人在与客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人的自主性具有主动性特点,人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判定,这一特性使人具有竞争的意识,人的自主意识使人主动学习,进而适应周边环境。人的自主性具有独立性特点,人有支配自己意识和身体的权利,这一特性使人具有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1]。最后一个特性就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人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超越,创造性使人具有创造意识,使人实现自我突破。小学教学是人类学习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形成,个人习惯处于培养阶段,是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独立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主动性是实现主体性的动力,而创造性是实现主体性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小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应试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成为当今教学的一大目标。培养自主性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教学一节课时间长度为45分钟,部分地区为40分钟。这种长度的课堂时间使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要求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始终坐在座位上,并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2]。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的社会化,而不是以压抑学生的自主性为代价让学生被动的适应社会。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自主性,学生将成为知识的容器,一味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只会应对考试,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信,没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不善于与人沟通,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人才。
三、培养主动性方法
(一)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保障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措施。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期间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将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价值[3]。
小学知识较为浅显,教师在教学中不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层面上,而是应该在教学中灵活加入实例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该将知识范围扩展,让学生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知识,还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近,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和学生的兴趣来让学生认识数学。在学习加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朝三暮四”的故事,一个人爱养猴子,打算上午给猴子三个栗子,下午给猴子四个栗子,但是猴子认为太少不同意,这个人换个方法,上午给猴子四个栗子,下午给猴子三个栗子,猴子很愉快的接受了。通过这个故事来启发学生,总数没有变但由于猴子不懂数学,就闹出了这样的笑话,这样的教学引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其他科目教学中也应该使用这种设置情景或是情景导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在教学情境中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以一名引导者的身份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虽然知识有限但是对事物却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效果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很容易对幽默风趣的教师产生好感,因此小学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实行小组讨论会有些难度,这需要教师保持耐心对学生讨论进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能力。教师进行情景教学等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设置问题和指导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准,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丰富的教学活动
新时期的小学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楼的教室之中,部分教学科目需要到户外进行体验。户外不是传统的教学课堂,但却是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精力体魄和丰富自然知识的天地。当前的小学教学课程加入了“科学”这门学科,作为一个以提升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和教学任务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户外中学习“课程”。在大自然这个“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学生了解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户外授课只是教学活动的一方面,小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喜欢实践。小学学校在学生学习之余,应定期举行才艺比拼等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兴趣特长的比拼和竞赛,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4]。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已经成为当今广大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成为口号,这需要广大小学教师投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形成僵化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完成,而我国教育界在这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參考文献
[1]缪晓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7:28-29.
[2]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
[4]张爱玲.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2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