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教学

2017-09-27骆晓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小学数学

骆晓洁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和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适当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思品教育。上述目标决定了数学活动课不是数学课教学的重复和延续,它与课堂教学各有侧重,却又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依据这些目标,再考虑活动的内容特点和该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每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就能使整个数学活动体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递进发展的系列。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前言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与思维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点,有必要从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探索数学活动教学成功要素。

一、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1、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受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它不受课程标准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活动课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3、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要搞好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要开设数学活动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方法,使他们想干、能干、巧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行动策略

1、教学过程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计算机应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只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和发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作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购物问题中应付多少?找零多少?铺地用地砖多少的计算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不用攀爬电线杆,怎样测定电线杆的高度?窗户玻璃破损成不规则多边形,怎样很快裁取玻璃安装?学生兴趣高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动脑思考,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2、活动空间多元化。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外,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及充分活动的时间,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增加他的学习兴趣。

3、学习途径合作化。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在互相启发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如把课堂搬到公园里去,使学生在游戏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4、活动思维问题化。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发展要求的,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释疑解惑”并非将全部问题都“冰释”,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协助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打破课堂40 分钟的界限,不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结束语

总之,数学活动教学,即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重复其发现过程,并使学生能力素质有所提高。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四个方面,即教师设计活动内容须生动有趣、活动设计须精致、把握数学活动须让活动具有数学味、让数学活动富有创意。

参考文献

[1] 陈延东. 例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J]. 教学与管理. 2004(18)

[2] 蔡维. 音樂活动课《森林小卫士》教学设计[J]. 音乐天地. 2005(03)

[3] 刘婉儿. 上好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探索[J]. 教育导刊. 2015(10)

[4] 温善策. 试论小学活动课教学[J]. 普教研究. 2007(05)

[5] 陈暑华.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J]. 教师之友. 1996(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小学数学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活动教学”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