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孩子爱心情感的培养
2017-09-27滕忠萍
滕忠萍
内容提要:情感是人的精神支柱,“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心情感的培养关系到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在家庭中,我们要注重爱心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情感氛围、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利用优秀艺术作品进行移情训练等方式,引导孩子萌发爱心情感,从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每个孩子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心。
关键词:家庭 爱心情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8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情感氛围,让孩子感受“爱”的感觉
家庭的物质基础、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精神培养是家庭和谐民主氛围赖以产生的基础。作为家长,应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民主的情感氛围,让孩子沐浴在爱河之中,切身感受爱的奇妙,这样孩子才会对世界充满爱心。
1.让孩子感受“爱”的感觉
情感的培养,首先应从感受“爱”开始。一个从小缺乏爱的熏陶,早期情感被剥夺,往往会造成孩子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作为父母,应尽力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情感氛围,充分感受“爱”的感觉。不光只懂得为孩子提供外在的爱,更应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积极对孩子的行动作出反应。让他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因为心中有他,为了使他幸福快乐,父母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产生体贴之情。比如懂得给下班回来的父母拿拖鞋、帮父母摆碗筷、为父母捶腰背等。还应注意引导孩子爱小伙伴,懂得小伙伴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小伙伴来串门,教育孩子拿出自己的图书和玩具与别人分享,知道父母或长辈生病了,启发孩子用适当的方式去关心等等。
2.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一个感情融洽、生活和谐协调的人际感情关系,首先相互间就需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这对陶冶孩子良好品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和睦,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且能够互相支持,配合默契,从而对促进孩子品德和体智德美的发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家庭不和,扶起反目,整天争吵打骂不断,哪就不可能有时间和心情考虑和协调有关孩子教育和品德培养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对孩子冷淡,甚至那孩子出气的情况,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孩子个性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其严重的不良后果。
3.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
诸如按时起床上学、注意卫生、分担家务、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等,这些看似小事,但养成习惯,逐步形成家规,不仅使全家都能有秩序的生活,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二、发挥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渗透爱心情感
模仿是孩子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成为孩子最直接和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平时待人处事热情诚恳、热心助人、尊老爱幼,必定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自私自利、专制无情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往往也是任性冷漠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家长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是那样的人。如果做父母的平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那么这种善良的情感和行为必定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一旦孩子碰到类似的事情,那他也会照着做。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年级的老师奖励给男孩一颗糖,他舔舔嘴巴悄悄地放进口袋,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糖而放进口袋时,男孩说:“因为我奶奶病了,我要带回去给她吃。”多懂事的孩子啊!带着疑问,老师家访时了解到男孩的父母平时非常孝敬老人,吃饭时总是习惯把最好的菜首先给爷爷奶奶吃。每当爷爷身体不适时,妈妈就叮嘱孩子:“走路、说话要轻点,爷爷头疼,怕吵”。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孩子自然而然地有一颗尊敬老人的爱心。由此可见,孩子爱心情感的培养和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三、利用优秀艺术作品进行移情训练,萌发爱心情感
移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的推助器,利用移情来教育孩子,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这种外部约束更加有效。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角色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往往富有一些情感教育内容,如关爱、合作、帮助他人等等,借助故事、儿歌等进行情感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因此,对孩子进行爱心情感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好奇心强、好幻想等年龄特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等鲜明形象的主人翁经历引导孩子,了解她们的情感变化以及次你改成不同情绪的原因。如:他为什么哭了?她为什么害怕?接着进一步诱导孩子激发与他人相同的情感并决策自己的行为。如“我应该怎么办?”、“我能帮她做什么?”等,最后让孩子了解到由于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表现后,他人又有什么反应,使他与他人感情共鸣。如在故事《盲人的愿望》中,可引导孩子盲人在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盲人?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关心他人、同情和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这样日积月累,隨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爱心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
四、持之以恒,强化爱心情感
孩子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常常会出现“三分钟热度”现象。作为家长,如果见到孩子会分东西给别人吃,爷爷奶奶病了会问候,同学摔倒了会扶起时就应及时地、经常地对孩子刚建立起来的爱心情感不断以肯定、赞赏等方式经常进行强化。如:“对”、“你做得真好!”之类的表扬,以此提高孩子保持良好情感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的行为时也会同样对待,日积月累,孩子的爱心情感以及行为就逐渐稳定,最终成为习惯。而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刚刚萌发的同情心或助人为乐的情感就沾沾自喜,不再注意强化教育,那么久而久之,教育的效果就会前功尽弃。
总之,爱心情感的培养关系到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作为父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颗善良、赤诚的心。这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文献:
1.马忠虎 《家庭与学校——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天然合作者》 《现代教育研究》 1995年4月
2.吴云清等 《学校 家庭 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品德》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年7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