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2017-09-27李泓
李泓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是要通过挖掘文本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的美好思想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教材审美因素 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H19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的美好思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喜怒哀乐诸情感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丰富的、有趣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即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小学生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美、感受美。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审美因素,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流芳百世的诗文,以及风景名胜的游记,其中包含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审美,那么文章中美的感染力就会减弱,或者不复存在。因此教师引导他们发现美,就是为他们感受美播下种子。
第一, 以读代讲。语言文字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朗读是激发小学生理解课文追求美的向导,学生被教师的感情朗读所感染,课文揭示的美在他们思维中不断出现,最后成为美的定格,成为永久不变的画面。比如,在教授《桂林山水》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作者所描写的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配上轻缓的音乐,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欣赏与陶醉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将语文知识的掌握渗透在美的欣赏中。
第二, 引导增强直观感受。要在课堂的一般性画面观察和实物观察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认真细致观看分析有关事物,使课文揭示的美更直觀、更深刻、更理性化。《颐和园》一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指导学生看图:长廊的长,273间,间间有画,但间间不同,各具形态;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连接湖心岛的十七孔桥及桥的石狮子,每只有每只的姿态,或乖巧,或凶猛,或妩媚,或疯狂。看图后再激发去过颐和园的同学,把自己看见的景色进行描述,使皇家园林的美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 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古诗中探求美。古诗十分讲究用词的确切和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句都包容极丰富的内容,可谓“一字千金”。而且古诗大多是文情并茂的艺术品,不仅以其音律语言和形象的美悦人耳目,更以其高雅的意趣、高洁的人格撼人心灵,因而具有永久的活力。例如《小池》一诗,描写小池的初夏景色,其中凝聚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多么深情的爱,包含了诗人多么健康、多么美好的生活情趣。所以,通过探求古诗的意境美、人格美,引导学生在困难中、挫折中、逆境中不忘生活的美,不忘人生的美,进而使自己的心胸逐渐宽广,志趣逐渐健康,情操逐步高尚。
其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1、 体验优美环境,观赏自然美。如教材中的《草原》,作者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描写得如诗如画,蓝天、白云、起伏的草地、静立的牛羊,使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自然美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
2、 学习人物精神,赞赏形象美。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彩那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无不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的细节描写,刻划出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读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
3、 理清文章结构,欣赏思路美。如《圆明园的毁灭》,从课题上看,是描写圆明园被侵略者疯狂掳掠、烧毁,带给我们的巨大损失,以及惨痛的历史事实。而文章的结构却别具匠心,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绘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璀璨,堪称举世无双。用词精妙,思维缜密,既有工笔描摹,又有写意抒情,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不禁流连忘返,啧啧称赞。作者笔锋一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熊熊大火,疯狂的抢夺、破坏、毁灭性的灾难场面,使读者产生出珍爱之物被毁灭的心痛与怜惜。文章构思巧妙,使人读后回味无穷、收获颇丰。
4、 亲近古诗,感受多样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 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 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5、 认识特定环境,鉴赏悲剧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篇目描绘的是主人公生活贫困,命运多舛。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穷人》等作品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悲惨遭遇,但他们又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善良慈爱的本性。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课本剧的编排、表演,体验人物经历的酸、甜、苦、辣,了解人物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作品人物的同情。
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说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用生硬的说教来实现,它既需要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学生对美的不同感受引起他们的共鸣,又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经验谈 陈玉丽 《考试周刊》 2011年7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