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德育管理与创新
2017-09-27国贺梅
国贺梅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始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有助于我国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我国各中小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创新德育管理手段,从学科教学中发掘可以提高学生德行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进行德育管理和创新做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德育 管理 创新
【分类号】G64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外的思想理念、道德标准等也对我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极有可能收到西方糟粕思想的影响,使社会道德朝着病态方向发展。基于此,我国各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德育管理和创新呢?
一、 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德育管理
在传统的德育管理中,管理者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或者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来发现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并不会主动的将自己的问题表露出来,甚至会刻意去隐藏自己存在的德育问题。同时,教师也很难通过远距离的观察得到学生真实的情况,很难根据自身的判断来确定德育管理的有效措施。因此,传统的德育管理通常失去可操作性,也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导致其所取得的成效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对德育管理的方法进行创新,应该充分利用心理学理论去判断与分析,并利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通过心理学理论,教师就可以逐步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主动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吐露出自己隐藏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观察,学生的言行、神态等等都会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教师就能够敏感的抓住这些细节去判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在德育管理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心理学理论制定相应的对策,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意识制定更有效的计划,进而达到提高德育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是个很大的课题,而“爱”就是他的核心元素,因为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无论对个人和集体都有着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所以,对于小学生一定要用爱心去浇灌他们的心灵,受爱是每个孩子的本能需求,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得到爱,得到平等、尊重和鼓励,所以,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更要把“爱生”作为教育操作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爱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心身,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生化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实现人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要紧的一条是师生之间,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双向交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一点,往往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所误而被忽视。我们应当摒弃那种“劳教式”教育方法,在师生交流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教师要以理服人,情通理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求得思想情感上的共振、共识,着重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尊重其个性发展,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品的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和谐发展。
三、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是中小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他对学校来说十分重要。学校要加强德育管理就必须从大的环境入手,创设优秀的校园环境,通过大的环境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正面的引导。充分发掘整合学校文化资源,设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开展百态纷呈,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生活,例如:认真办好校园广播,橱窗、校刊等教育阵地,创建各种各类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团队、兴趣小组等,建立展示学生各种成果、作品、荣誉的窗口,适时举办各种主题读书会、交流会、运动会和文化节等。
丰富活跃的学校文化,能给学生的知识智慧才能创造丰厚的滋生土壤,提供展示才能和风貌的空间平台,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心灵得到洗涤,唤起进去精神,激发使命感,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进步,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校园中营造正能量,树立优秀学生典范,逐步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的角度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
四、逐步实现自我管理
从本质上说,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应该逐步从教师的管理转变为学生自我的管理。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时,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因此,在德育管理中,教师应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首先,教师要加强宣传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德育素质,要让学生明确提高自身德育素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约束与管理,要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和思维,帮助学生抵御负面意识的侵蚀。基于此,学生才会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去约束自己,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达到德育管理的深层境界。
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课程改革是一个育人的系统工程,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作出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只有秉承“深化课改,德育优先”的理念,以“把平常的事做好就不平常,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作为管理育人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关注细节,追求平实高效的教育,推动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
参考文献:
[1]、吕迎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史新强.新课改下中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3]、张妍花.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創新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