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2017-09-27窦文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窦文龙

摘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推进中,反抗外来入侵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她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而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辩正性和全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需要从不同角度与途径来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教育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D647

浩瀚历史,巍巍我中华。辉煌文明必有博大精神之引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的力量之源。古代,中华先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团结一致精诚合作,与自然与社会作斗争,演绎了许许多多的“愚公移山”“万里长城”,记载于《史记》等史学巨著中。近现代,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中华民族展现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①

正因如此,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成为我们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历史》教学中的一条主线,不论是在经济、政治史中还是在军事、文化史中都闪耀着民族之光,弘扬着民族之魂。一部中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形成和展示民族精神的历史。由此,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也必须让民族精神已成为引领我们走向未来世界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辩正性和全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民族精神教学之中。

一、把握初中《中国历史》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

(一)民族精神教育在整体认知上展现出广泛和深刻的特点之一

从社会进程上看,《中国历史》不论是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也不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埴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礼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史,部包含着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材料。在古代史中从“人文初祖”黄帝,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到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到郑和下西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再到近代的虎门销烟,洋务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接着到“红军不怕远征难”、 “血肉筑长城”和民族精神高地上甘岭,再到当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每一个事件都显示出历史前进的特征,而每一历史事件都包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從社会内容上看,《中国历史》不论是经济史、政治史和科技文化史,不论战争史、民族关系史和外交史,也不论是杰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斗争史等都蕴藏着民族精神教育的广博的思想素材。以八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为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民族团结》、《钢铁长城》等,每一单元和每一课都有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内容。

因此,不论是从社会进程还是从社会内容上看,中国历史纵横两轴方向上都含有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示例。这些内容实际都展示我国民族精神内容的广泛性和内涵的深刻性之特点。这些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现在多角度、多侧面,如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团结统一、追求真理等,如果将其高度概括起来,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同样,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也相当深刻,它应是教师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突破的难点。当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历史事件时,我们都会发现着一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内涵,迸发着民族智慧的火花、闪现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历史事件本身显现了深刻而博大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讲清基本历史内容后,可以充分挖掘每一课中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在极其恶劣条件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七七事变”中中国守军血染卢沟桥,平津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英勇献身,以及在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残酷的“囚笼政策”与“三光政策”八路军所发动的百团大战。在这一续列抗战素材中,包涵了中华民族忍辱负重、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正如习近平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上所指出:“近代以后,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他强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他还指出:“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他们的名字书写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明华章,他们的名字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的名字捍卫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尊严。②因此,要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刻内涵,就通过具体鲜活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感受,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二)民族精神教育在静态认知上表现为的辩正和统一的特点之二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有过战争与分裂,也有过和平与统一;有过灿烂辉煌,也有过晦暗屈辱;曾为世界强者,也曾落后挨打。但民族精神从未丢失过。因此在涉及民族精神教育时,教师要及时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敢于直面民族精神教育的反面现象,从而树立辩正的和全面的思维观念,。比如有的学生不能理解,既然民族精神以爱国精神为核心,为什么每一朝代都有叛国者甚至卖国贼?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弄清两点:endprint

(1)民族精神不是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之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牢固地具有这种精神。而是一个民族整体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民族思想和心理倾向。个别历史人物表现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如宋代的秦桧,出卖国家,陷害忠良,但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是中原人民在岳飞率领下进行着抗金斗争,他们才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2)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在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都会出现分化甚至背叛现象。还有的学生困惑于民族精神中有“热爱祖国、团结统一”,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却还有那么多的战争和分裂,如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民族战争等。因此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给学生分析:①“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的精神是就中华民族的主体而言,并不是全体,更不是全体中的每一个人。②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平的、团结统一的,这是主流。战争和分裂虽然确实存在过,但相对于前者时间较短,只是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旋涡。③热爱和平、团结统一是从人民而言的不是指历史上的少数倒行逆施者和穷兵黩武者而言的。

(三)民族精神教育在动态认知上显示出开放与发展的特点之三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本质上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仅接受了考验,而且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如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等等。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发展性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例如,在讲到长征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时,可以联系古代的大禹治水、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近代康梁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现代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历史事件,通过举例和分析,学生理解了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物质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创新精神等,让学生通过近、现代史有关历史事件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更新内容,从而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发展性的认识。

二、领悟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一)民族文化的传授和感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指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特征、共同地域的穩定共同体”。由此可见,共同的文化(包括语言和心理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历史上有过战乱、纷争和分裂,但始终“形散而神不散”,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影响。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那么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魂。离开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历史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上在科技、思想、哲学、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历史书籍,扩大知识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民族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直接思想来源。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直接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道德笺言、道德楷模的学习来深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使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例如历史道德楷模人物有大禹、孔子、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等,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学生从这些道德笺言和道楷模的学习中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和力量。

(三)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辨性。

当今中国已融入国际社会,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包容兼收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碰撞过程中,不仅接受了考验,而且丰富了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国情,批判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夯实民族精神教育之基础。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中国历史》课程内容,按形式可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和思想文化等三大块。

(1)政治部分可分为战争、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材料。以八年级上册为例,从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到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都是战争与革命,都贯穿着民族精神的教育。 (2)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部分虽然在《中国历史》中的篇幅相对较少,但有着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经典素材。如七年级上册第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中有艰苦奋斗、大胆创新等民族精神,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张骞、班固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团结、自强不息、忠心报国等民族精神等等。(3)科技和文化成就的部分是《中国历史》中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七年级上下册中的文化单元以及八年级许多的科技和思想文化内容,都是民族精神教育极好资源,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展现出来,能得到很好教育效果。

初中历史课还安排了许多活动课内容,也具有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如七年级下册的《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八年级上册的《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八年级下册的《家庭的照片》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切身了解和感受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沧桑巨变和杰出成就,从而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感性效果。

三、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历史教师要重视《中国历史》的教学,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养成。中国历史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主要有:

(1)利用课堂主阵地,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成语比赛、观看影视资料和歌曲演唱等途经来体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2)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通过让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历史遗址等来感受民族精神。

(3)通过教师讲授开设历史专题讲座和学生参与互动等形式,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4)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联系《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精神专题教育。

(5)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如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有效形式,让学生自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然而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主义者们企图阻挡我们民族复兴之路,而国内贪污腐败分子也在慢慢侵蚀着民族的基业,民众信仰也普遍缺失,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将之作为一项德育工程,在历史教学主阵地上,把民族精神的精髓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并汇聚成不可抗拒、勇往直前的正能量,引领我们民族走向世界强者之林。因而,中学历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艰巨而迫切的。

参考文献:①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

②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③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青年读本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国家民委研究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拿出精神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