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7-09-27赵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摘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完全取决于教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水平。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现实,应用对比探究方法,教会学生把历史“学简单”、“学复杂”、“学活”、“学近”,这样就能使历史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一种自我认知,从而折射历史学应有的生命力和价值。

【关键词】历史学 ; 课堂教学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30-02

从事历史教学20多年,不仅感受到历史学的魅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史使人明智”的丰富内涵,喜欢它的情感日益深厚。学习历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规律,强化学生的世界意识、大局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历史思维能力,更能使他们拥有适应社会的良好心态。因此,学好学通历史,使学生受益无穷。那么如何使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水平。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会学生把历史“学简单”

首先树立整体史观,构筑历史框架。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把中国历史放在全球背景下学习,明确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所以需要教师研读吃透教材,形成整体史观,高屋建瓴,根据教材内容构筑一目了然的框架和脉络,然后再带领学生紧紧抓住框架和脉络重点加以钻研和掌握,使学生避免陷入繁杂琐碎的历史事件中,产生逃避厌学情绪。简单明了的框架构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抓大放小,就重避轻,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搞清教材的重点,先从重要历史事件入手,掌握核心知识,把一些次要的知识作为简单了解,这样就大大地压缩了教材的繁杂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对《世界现代史》二战前的历史学习,围绕战争与革命的主题,通过四个专题的梳理即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对比、十月革命及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地区的革命。围绕四个专题的讲述使学生充分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把一些次要的内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大家自学。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效果良好。

再次采取点线面结合,引导学生全面梳理课本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粗线条的轮廓,构建一个大的知识框架体系。如何把一个知识点、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甚至整个课本的内容放到一个知识框架结构中让学生掌握?可以采取把零散的历史知识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串珠、连线、织网,就能将孤立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使教材内容高度简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和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比如对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可以简化为三个单元,思想文化领域变革,导致政治革命发生,开启工业革命的浪潮。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完成思想变革;从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完成政治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革命革命的变革,最终完成西方从封建时代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这样简化内容的线索勾画,既让学生掌握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学习轻松,记忆深刻,有利于提高他们认知历史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教会学生把历史“学复杂”

首先教师要把学术界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把抽象的历史理论具体化。比如全球史观、一线多元化史观或是现代化体系,这些都是在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了解的。教师注重把最新的学术界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把一些内容挖深吃透,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现行历史教材知识性很强,有些内容非常抽象难懂,而且按照“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来编排,虽然增强了专题性,但削弱了历史的质感。要想弥补教材的这种偏差,就需要教师运用新材料,新成果及新的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趣味性和现实性。比如在“经济成长历程”这一专题下,在蒸汽机代替手工劳动,电器时代代替蒸汽时代的讲授过程中,不是仅仅把时间、内容、结果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死记下来,而是要结合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看人和时代赋予这些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要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于瓦特、爱迪生的生平事迹融合进去,在分析变革的原因和影响中感受历史的魅力。生动的举例、通俗的用语,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简单史实的背后,认识人类社会生产力演进的必然规律,从而对今天的技术革命也有深刻认识。目前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全球史观”“合作双赢”等思想引领着史学界的新方向。教师可以引用书中的有关史料,辅以小问题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加强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当前世界有更多理性思考。

其次把历史课本的单一性问题引向多样化反思。很多歷史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探究性,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对洋务运动人物的不同评价、对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完全可以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师给学生出示研究的课题、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或网址,大家分头搜寻资料,搞课外调查和研究,最后写出发言稿在课堂上宣读,其他人可以质疑发问,这种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填补了教材资料的空缺,使学生更能体会出历史独有的味道。

三、密切联系现实,教会学生把历史“学活”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兴衰,很多国家重视历史的教育和学习,就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提高自我认识功能和资政借鉴功能。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就是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素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把历史学“活”。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就需要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历史、感受历史的智慧。为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有效手段和方式,使课堂展现生命的活力。“活”的历史,才是有“味道”的历史,有“味道”的历史,才是学生喜欢的历史。以前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满堂灌”的方法,教学手段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一节课、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讲,由于条件有限,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授课中运用较少,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发生。有效克服这些弊端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能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使历史从书本文字中活了起来,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看书或教师评述后去理解、想象而转为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这种直观感受不仅会使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苏俄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时,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安排学生备课,让学生讲解会议召开的情况和结果。最后通过问题设置,师生互动,说明苏俄在早期外交中,实现了与各国和平共处外交方针,一是“做有利于自己的生意”,但不放弃自己的立场,并且成功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改善了苏德关系;二是通过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抛开意识形态的考虑,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赢得有利于苏俄经济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总结说明苏俄的灵活、实用主义的外交风格。运用史实分析苏联与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签订的条约,也都显示了这样的特点,进而强调今天俄罗斯外交也有历史的继承和相似性。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丰富清晰,从一个事件引发对整个苏俄外交的思考,历史 “活”了起来,就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四、应用对比探究法,教会学生把历史“学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教育的宗旨是回溯过去、关注现实、放眼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以史为鉴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审视历史,用思辨的眼光感悟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关心关注现实问题,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学生做到古为今用、学为我用。比如,对于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播放苏联崛起的片子,展示它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当讲到关于评价它的利弊得失时,就引导学生与我们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进行对比学习和换位思考。苏联重视重工业发展,把有效发展重工业变为压倒一切、取代一切的发展,造成了轻重工业严重失调,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的结果;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出现大跃进,有大炼钢铁,大放卫星的浮夸冒进。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相似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背景又是什么?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在当时都有什么样的考虑?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历史变得近一些,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历史不知不觉地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我们,唤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不得不查找大量资料,研读学者论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一天天走向成熟,对现实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更懂得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兴衰、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意义,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历史中获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每一位历史学人的不懈追求。作为历史老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使历史知识内化为一种认知能力,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如何让历史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焕发出历史学应有的生命力和价值,不仅是历史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赵红(1970-),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延安时期中共对外关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