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
2017-09-27唐丽珠
唐丽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对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占据了他们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有限的资源,将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校园生活活泼起来、生动起来,通过丰富的活动学习“人生之道”,是值得我们广大班主任探索的教育途径。下面就来谈谈笔者是如何依托学校的“红宝过大节”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在班级里开展活动的。
班会阵地滋养学生心灵
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题班会”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于是,笔者计划将每两周一次的班会课充分利用起来。笔者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历史故事;课堂上,再一起了解学习这一故事,并组织学生围绕屈原受排挤、与渔夫对话、跳江、渔夫悼念、后人悼念这一主线展开,撰写屈原剧本,挑选绘画功底好的学生,制作表演用的人物头饰;再利用一节班会课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屈原,近距离感受屈原之死,是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昏庸楚王、奸邪的小人、破灭的郢都,没有去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爱国忠心,选择了与楚国共存亡。屈原没有因为自己得失而不顾国家兴衰,他是为正义、为真理而死的,死得其所,这种精神也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的爱国志士。如果单纯地通过知识性质的讲解,学生未必能够深刻体会端午节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而通过角色扮演,则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感受力。
阅读经典,了解历史
笔者不仅是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语文教师。语文阅读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可以充分结合传统节日,利用它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与讨论。这学期恰逢清明、端午这两个传统节日。笔者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清明节的来历,然后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分组交流,同时组织学生集体阅读《介子推的故事》。思考:①晋文公用放火烧山的极端方式来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你觉得晋文公是个怎样人?②介子推面对富贵、名利却选择拒绝最后宁可壮烈死去,你觉得是个怎样的人物?”鼓励学生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討论。
介子推是个死去两千多年的人,至今能被人们怀念着,他的故事有很多启示意义。我国自古就有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说法。《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无言不雠,无德不报”。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之一。通过介子推的故事,人们对晋文公最初的表现有谴责和批评的一面,但是他后来的转变也被人们有所肯定。一个落魄时受人相助、后来发达的人,即使成为一国之君,也不能忘掉有恩于己的人呀!介子推是个有用之才,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政无大小,以得人之为重”。通过课堂阅读与探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无形中也渗透了传统节日的价值教育。
课后,笔者还推荐学生阅读《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此套丛书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具特色元素,以故事为主线,以一本图画书一个主题的形式展开,书中穿插中国传统故事、诗词、神话、谚语等,展现了真实的民间生活;通过介绍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和爱,唤起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社会实践,传承文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让我们懂得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为此,笔者结合传统节日,在本班里开展了便于学生操作的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每逢重阳节,笔者便发动学生回家做一些敬老活动,比如帮父母做家务、洗脚、剪指甲,让学生观察感受父母或祖父母的头发、皱纹等,并以此写作文,谈体会。有时遇上好天气,也会组织学生集体一起去搞社区服务,比如去敬老院或孤独老人家,献爱心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起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春节这一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笔者发动学生展开了假期调查活动。为了让学生的调查活动更有可操作性,笔者拟定并下发了“春节习俗调查表”(见表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并进行反思:比方有些好习俗是否淡化了?有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旧习俗是否还在继续?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写日记,谈感受。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反思和写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积极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努力发掘传统节日的育人功能,是一项积极有益的尝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