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的“第二课堂”
2017-09-27雷庆
雷庆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既要传授专业技能,也需要对学生进入职场前的综合素养进行训练。前一目标可以通过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来落实,而后一种目标的实现,则需通过课堂之外来完成。
关键词:中职教育 第二课堂 有效性
【分类号】G712.4
什么是“第二课堂”?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因此,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参与第二课堂,不仅是一种丰富学习生活的乐趣,更是一种发展特长、操练技能、培养沟通、增加见识、增强人际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发挥更大的教育功效,促进中职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
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 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发现,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模型, 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 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 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式。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学风, 一流的学风来源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看,第二课堂活动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具优势。首先, 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老师是无奈的灌输者, 听课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被当作一种任务来对待, 遇到学习难点, 更觉枯燥乏味; 但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其次, 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老师提出, 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 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样, 学习就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
三、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要有熟练的驾驭知识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第二课堂的建设,发展也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制度
作为第二课堂的实施者,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但由于专业教师本身更擅长技能素养知识指导,所以对第二课堂缺乏宏观规划,所以往往活动的开展及具体运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托于学校技能大赛之下。因此,并没有形成长效发展的机制。学校在第二课堂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总体的规划,缺乏相应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使得第二课堂组织松散。所以相关制度的缺乏和管理措施的执行不力,是阻碍第二课堂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二、 人员稳定性不够,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成员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普遍不强,难以形成合力。第二课堂的活动并没有约束其成员行为的强有力的力量,人员流动的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没有发展愿景,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由于在自身建设上,机构不够健全,分工不够明确,活动开展随意、无计划,许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三、 場地资金不足,导致活动停滞或发展受阻
活动场所的限制,必要设施的缺乏导致了活动效果难以到位,活动作用难以发挥,就很难再谈到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
那么我们如何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
一、明确目标,凝聚核心动力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的就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就是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是具备一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第一线,对于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尽快融入新的环境,而要融入新的环境,首先要做的是认识新环境,与人交流,这时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学生也可以慢慢锻炼这些能力,但如果我们在学校时就已经对他们进行了这方面的锻炼,那对他们肯定也是很有帮助的,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会占得先机。
二、提供专业实训基地,加强专业实践训练,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技能,才不会一出校门就会社会所淘汰。而要学到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接触本专业新知识、新技能,这样就需要社会提供专业实践机会。考虑到社会的复杂性,创建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定期、定点、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到专业实训基地去训练、学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当暑假、寒假,我们的小部分学生会考虑去打工赚钱,体验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我觉得,对于中职生来说,都应该利用暑假、寒假去打打工,了解、认识社会,如果能够在工作中加强专业实践训练,提高专业技能那就更好。由于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进入社会,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为了能够使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马上上手,能够胜任有专业技能要求的工作,那就必须得在学校课堂学习之余参加专业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的一段时间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这个专业实践训练要系统、有计划,目的性明确,专业实训过程中,要派专业技术高、专业技能强的教师或者师傅指导、把关,最后要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有考核,对于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延长专业实训时间或者要求重新考核。使得每一次的专业实践训练不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真正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
三、组织专业技能竞赛,提供专业技能展示平台。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以更大的激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以更浓的兴趣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以往的专业技能竞赛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只是部分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学生表演的场所,开展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只是所学的部分专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对于专业技能竞赛,参与面最好能够铺得更广些,尽可能把学生所学的专业都组织技能竞赛,对于学生的参与面也可以更大些,尽可能让学生都能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自己所学的每个专业的技能竞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整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所以,第二课堂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堂教学。对学校而言,是一种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学习,对企业而言,是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对社会而言,它就是学校的名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