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2017-09-27吴宛蒙
吴宛蒙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工作竞争压力,还要面对社会转型、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转变引起的心理压力。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的成因,并探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一、 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效率,从而关乎整个社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心理不良反应以及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增长。其中有关于大学生自身个性问题,也有学校、生活环境等造成的适应性问题等。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1.社会因素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是全球化信息的涌入,新的文化观念、新鲜事物充斥其生活,冲击着大学生原有传统认识以及价值观念,这种转变带来其心理适应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大学生为了迎合社会需要,将自己武装成“资格证书达人”,但是其心理准备尚未成熟。社会发展中关于财富观念、职业道德等负面消息的传播,加剧了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焦虑。
2.家庭、学校教育因素
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个性的形成。在家长眼中,孩子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考取名牌大学,获得体面工作,这个终极目标无形中就给子女很大的压力。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往往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一概可以忽略,这种教养方式很容易造成子女自卑、孤僻、过度依赖等不良个性。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孩子既有担心成绩的焦虑,又因为自身适应能力差,而面临社交困扰。
学校是提供全方位教育的场所,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学生人格健全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退而求其次。多数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却也仅限于形式,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教育效果不理想。
3.学生自身因素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不易控制,容易出现波动性和两极性。情绪的波动性让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影响其与老师以及同学的交往。同时,大学期间,学生均被要求住校,过集体生活,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又一个挑战。区别于以往的生活方式,住校生活,對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饮食习惯等差异,在入学初期很容易出现摩擦,是否能顺利的度过这个适应期,对于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涉世不深,看待问题容易片面化、理想化,一些社会以及校园中的负面信息会对其造成影响,使其产生极大的困惑。
二、应对策略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学校应该具有针对性的结合大学生的年龄、个性发展、心理需求等方面,制定可行的宣传计划,进行普及性教育,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还要组织相关的讲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新生创建心理档案,开展新生入学心理适应教育讲座、为即将毕业的学生组织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讲座等。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讲座的配合,加之心理健康教师的个案咨询,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有效。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起辅导员以及身边亲友的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大家共同努力,帮助其克服困难。
2.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认知评价及心理控制感等心理中介能减缓文化震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让大学生对成长中所遇到的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通过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如何应对挫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让大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第二,以学校或者院系为单位,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认识,培养其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正确认识自我。第三,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心理援助,心理健康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学校专业咨询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起各院系辅导员的积极性,对其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以及培训,让其承担一部分咨询任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丽,缴润凯.社会心理研究,2005,(3)
2.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程喜中,张建中.中国高等教育,2005,(9)
3.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张向葵,丛晓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舒为清,董强,曾琳,等.江西煤炭科技,2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