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
2017-09-27高玉秀
高玉秀
【分类号】G623.2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说“乐此不疲”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事情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来不想干这种事情,你却勉为其难,很难设想他能否干好。同样,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兴趣第一,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我结合几年的实践,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自身的语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形成课堂上和睦愉快的心理气氛。师生之间有着友好的关系,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因素。我充分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去理解学生的苦衷,给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这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样他们就会自然的爱上我所教的语文,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注意语言表达,增强形象性,寓庄于谐,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清晰、幽默有趣,语言快慢适当、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且充满情感,用亲切、谐趣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泼。这样学生听得懂,听得高兴,听的有趣。我还注意使用形象性、直觀性的语言,如气势、动作、表情等。力求避抽象性,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
二、对学生直接教育,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兴趣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经常向学生进行直接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明确学习目的,把自己的学习与个人的前途,家庭利益,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逐渐产生学不好的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不断形成目的——动机——兴趣的良好递进式循环。
三、运用语言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兴趣的迁移
有些学生对语文没兴趣,但对其他学科却兴趣十足。当发现此现象时,可根据心理学原理,运用语文科特点,引导学生将兴趣迁移到语文科来。例如有一个女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成绩差,我发现她平时特别爱唱歌,我就肯定她唱的好,又询问她这些歌词的意思、作者的身世,结果她茫然了。我就给她解释,使她充分理解歌词,了解作者,背景,使她唱歌唱得更好,更动人、感人。她终于从喜欢唱歌发展到喜欢诗歌,喜欢文学,喜欢语文。随着语文兴趣的增长,她的语文成绩直线上升,后来考上了大学,当了报社记者。
四、灵活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若满堂灌,一堂课45分钟,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听起来觉得厌烦,精神疲惫,觉得枯燥无味。哪里还有听课的兴趣呢?因此,必须灵活的使用各种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课堂充满乐趣。
1.以课本内容为主,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有趣知识。对于某些课,仅仅局限于课本是不行的,应增加一些对原文有益的趣味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拓宽知识面,而且增加了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守财奴》时,我增加了欧洲古代文学四大吝啬鬼的情况,又增加了中国文学《儒林外史》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还详讲他伸出两个指头的情节。学生对此故事发出会心的微笑,兴趣盎然。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中外“吝啬鬼”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课堂上学生格外专心,兴趣特别浓。
2.寓抽象的知识于有趣的事例中。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它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与人们的语言交谈、待人接物密不可分。我正好利用这一点,列举大量的事例,使语文知识教的更加生动有趣,使抽象难辨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乐于接受。比如修辞的暗喻与借喻,同学们常常分不清,易混淆,讲时清楚,过后则忘。怎样才能使学生记牢呢?我就列举了一首民谣:“男人是个耙儿,女人是个匣儿:不怕耙儿没齿,就怕匣儿没底。”同学们一听就笑起来,随即也就明白了,前两句是暗喻,后两句是借喻。借助于顺口溜,学生终身难忘!
3.通过叙述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或对全文内容概述,或对某一人物外貌进行刻画。这都对学生的口头训练有好处。同时,这种复述,由于对原文进行了一番增删的处理,或多或少留下了学生思维成功的痕迹,对于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五、开展第二课堂,组织有趣活动
课外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巩固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宗旨。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朗诵、书法、演讲等比赛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语文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并培养了她们的竞争意识。另外,组织指导学生向报社投稿,使他们边学习边实践,尤其当他们的稿件发表了,学生心里就感到无比喜悦,写作的成功,激起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总之,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也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快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