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

2017-09-27李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创造力思维

李丹丹

【中图分类号】G633.91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和强调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采用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培养人的首创精神;强调要培养勇于开拓进取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些都说明,把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我们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是不容忽视的。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養创造精神。

根据生物学科及教材情况,结合每一堂课的教学,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既要有知识培养目标,也要有明确的创造力培养目标。如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毅力,使他们具备一旦认为有价值就一定奋力去做,不怕困难,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授新课时,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生命科学问题,也是培养提高他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 一种方法。我在教学中,就曾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回家“生豆芽”,从选种、注水、泡豆一直到长出豆芽,不 仅观察了黄豆的吸水、膨胀、发芽、破皮以至萌发的全过程,而且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提 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生命科学概念的形式,不仅仅能够用它去分析了解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应用生命科学概 念从事推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中学生物课还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 生物科技活动,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精神。在这方面,常见的有观察、采集动植物标本,培植花木,饲养小动物,昆虫标本的制作,蜥蜴整体标本的浸制等等。至于制作方法,一般 不宜讲得过细,要求过死,应多给学生留一些创作的余地。同时,在讲过教材内容后,还应启发、引导学生尽 可能地去应用,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1)设疑激趣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哺乳动物时介绍“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讲激素调节时讲“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2)直观激趣 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录像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化小为大,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情境激趣 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猫头鹰时给学生讲述猫头鹰夜间捕鼠的小故事,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小结猫头鹰适于捕鼠的结构特点,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做法如下: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为此,我常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授课当中,我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动脑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撰写的“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在盛市青少年创造发明科学讨论会和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中获奖。在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同学们会更加努力学习和研究。茅以升曾经说过:“小论文孕育着大论文,小发明孕育着大发明。”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这仅仅是“近利”,我想,真正的收获是在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书橱”,而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型的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创造力思维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