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017-09-27杨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指导高等职业教育

杨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必须顺应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高职高专的职业指导新模式。基于此,文章探讨分析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指导实践方面的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TU-4

一、现阶段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训教学质量控制保障体系

许多院校未进行实训教学顶层设计,未建立系统的实训教学质量控制保障体系。校内的质量控制仅注重了实训过程的检查督导,而忽视了实训前期的论证和实训后的总结及问题整改;在评价方面,缺乏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实训质量评价不合理。没有有效的实训质量控制保障体系,则难以保证已构建的体系能够运行良好,难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学生厌学情绪重,教学标准难以完成

在高职建筑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总在遭遇学生的厌学,很多学生从根本上就对教学内容持怀疑态度,因而迟到、旷课,这样的教学很难保障教学和课程的质量。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信心,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3、实训条件存在不足

建筑行业存在施工周期长、隐蔽工程多、体量大、施工现场安全性差等特点,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采取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模式。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可能完全反映施工现场,主要由基本的技能训练实训室组成,与建筑行业企业信息量大、节奏快的岗位要求相差甚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要求,而难以实现与该职业生产一线“零距离”的要求。

4、“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缺乏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由于高职扩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遍存在师资队伍年轻化、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难以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长期挂职锻炼,只能采取小范围轮岗或利用假期到企业短时间锻炼等方式,无法实现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目前各院校为改善“双师”结构,快速引进了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但这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上岗前培养,教学效果差。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从国家层面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导致“双师型”队伍建设成效不大。

5、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矛盾突出

现行的教学管理存在诸多制度约束,使建筑技术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和生产时矛盾突出。如一场真正意义的工程造价实务操作考试需要至少6个小时,而现行的考试一般就是2个小时;教学管理要求一个教师一个班级,地点、时间、教师三者均要固定,这让测量野外实操课程的难度加大;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更加与学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矛盾。这些因素让实践教学的运行非常被动。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

1、立足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职业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实际生产经营,担当起技术方面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探索中,应当从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以学导干,以干促学,建立一个体系更加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土建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相关技术领域岗位能力和专业既能的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必要后主要是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技术检测等相关业务工作,岗位设置有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等,那么建筑工程专业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建筑生产一线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通过到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及工程咨询等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了解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参照建筑行业职业道德标准,与企业共建了学生基本素质教育体系,见图 1。通过对建筑施工岗位能力分析,参照建筑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共建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见图 2。考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及岗位实训 3 个层次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见图 3。

该课程体系构建做到了课程体系和工作岗位相对接,学习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基本素质教育体系由思想道德与素质教育和个性化素质教育两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根据每项基本素质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点确定课程,体现了基本素质培养与课程的一致性。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由基本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拓展能力培养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根据每项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点确定课程,体现了职业素质培养与课程的一致性。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体现了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集中实训的学时,生产实习增为 14 周,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增为 18 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单元(即学习情境), 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如以项目施工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技能项目进行构建课程体系,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 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

4、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保证方案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是职业能力的训练还是基础知识传授最终都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人才培养方案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建设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目前主要有两条,一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要求教师一定周期内必须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脱产学习,从而使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工作实际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到学校的教师队伍或作为兼职教师。

5、加强职业实践课考核

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课结业考核,实践课学习成果未能与专业课成绩挂钩导致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學考核上应当合理分配权重,将技能考核作为考核重点,重点考察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操作技能水平,另一个考核内容是成果展示,如砖砌筑实践课中可以考核学生砌体工程质量。理论课成绩、实践课成绩、日常成绩应当按照30%、50%、20% 的比例合理分配,不断提高实践考核所占比重,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

结束语

当前,建筑技术专业毕业生遭遇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持续多年,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学过程与建筑企业实际业务的差异太大,虚拟和模拟的太多,工学结合的实战太少,这让职业院校学生在竞争力方面没有太大的优势。基于企业实务工程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仅仅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面做尝试,对一个专业而言,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努力,特别是与企业形成良性的项目合作机制,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刘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共赢共谋发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示范院校建设周年成果展示会概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3]王前新,严权.高职人格本位课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指导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双师型”教学团队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