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的设计模型及要素分析

2017-09-27闫彬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设计要素微课程

闫彬彬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探索模式,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然而目前有关微课程如何设计、开发等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比较微课程设计的几个典型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微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为微课程的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模型;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434

引言

近年来,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助推下,微课程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口。然而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目前有关微课程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且微课程的概念界定也不统一,本文中将微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以网络平台作为载体的,以多个教学视频作为呈现形式的,具有特定碎片化学习主题的一系列学习内容、情境、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主要的学习形式为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此外,微课程应具备教学针对性强、内容少而精、支持多种媒体、内容开放、多种终端显示自适应等特点(余胜泉,陈敏,2014)。

一、微课程的设计模型比较分析

1.以微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明卓等通过分析国外微课程设计项目可汗学院和TEDEd的微课程内容,以及国内“微课”提出者胡铁生主要策划和组织的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展播平台,提出了微课程设计概念模型(图1)。

该模型从内涵与外延来解释说明微课程设计的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着重体现的是微活动的设计,但缺乏学情分析和课程分析,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没有侧重。此外模型中所体现的媒体素材和生成性资源可以借助MOOC平台形式实现。

2.基于微视频的微课程要素设计模型

南京大学的梁乐明等认为微课程应以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同时兼顾课前的情境引入、课后的归纳总结以及相应的学习评价与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基于此,在课程开发的步骤基础上,总结得出如下图所示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在这一模型中教学设计是核心,从该角度出发,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对照进行教学支持服务的设计。此外,在评价与反馈阶段学习资源在师生交互过程中动态生成。

3.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教授在分析微课的“课”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学习元的微课设计模型,包括微课设计教学信息描述微课聚合和开发模式等。该模型指出在设计微课时要统合考虑微型资源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针对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认证认证服务四部分内容。

二、微课程的设计要素分析

分析有关微课程的概念定义的不同观点以及已有的微课程设计模型,笔者更加赞同将微课程本質属性界定为“课程”的观点,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要将其看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普通课程设计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主要从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内容的设计

对于微课程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取合适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即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化处理。

(1)内容的选择

考虑到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与传统课堂相较,微课的问题更聚焦,主题也更突出,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仅呈现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具体问题,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应特定主题的学习内容展开,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组块的微视频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做到能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此外,具有情境性特点且实用性较强的微课程更能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内容的碎片化处理

在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独立的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完整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10分钟以内完成学习。即整体的内容划分成“小粒度、自包含”的微小学习组块。

2.教学活动的设计

微课不仅要支持学习内容的传递,还要支持完整的教与学交互的发生,尤其是学习者与微课的交互。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活动不可或缺。基于此,微课的设计应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向面向学习过程的设计,即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更要考虑如何按学习逻辑,合理安排活动步骤,促进学习者对内容知识的深度加工。

每门微课应包含与内容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如讨论、提问、答疑、在线交流、发布作品、跟踪学习行为等,这些学习活动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促进学习者与微课的交互,推动有效学习的发生。

3.学习评价

微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包含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同时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其中过程性评价可以借助学习平台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来进行。一方面,学习跟踪记录能够供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供教师进行学习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总结。而发展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到个人学习档案中,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此外,及时的评价反馈更有益于师生提高参与热情。

小结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组织模式,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上已经展露出其特殊的优势,但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的问题,并与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境进行整合,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但随着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型课程形式的不断推行,相信将来会有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与实践来解答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2]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2:100-110.

[3]刘明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要素微课程
益智木制玩具的设计方法研究
吉祥物设计的关键要素与设计思路初探
会展设计要素探究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