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阻抗及应对方法探究

2017-09-27从书强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教育

从书强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受一定的主观及客观因素影响,學生对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存在着一定的阻抗心理,这种阻抗心理让学生在思想上抵触教育内容,逐渐形成一种冷淡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及大学教育发展。为此,在认知阻抗及大学生阻抗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心理阻抗表现特征与其成因,提出大学生心理教育中针对阻抗问题的应对方法,以服务于大学生心理教育。

关键字:高校 大学生 心理教育 阻抗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1 引言

在社会竞争激烈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加,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在大学生教育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阻抗问题,即受主客观等因素影响,学生对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心理态度的阻抗心理,在思想上抵触,形成一种冷淡的学习态度[1]。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充分认知阻抗心理及其表现形式,认知大学生阻抗心理特征与形成原因,提出多元化举措以应对阻抗心理问题,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困境突破。

2 大学生阻抗心理及其表现形式认知

阻抗其本身属于一种物理名词,指电路中电阻、电感及电容对交流电流的阻碍作用。随着心理学发展,阻抗逐渐代表了一种个体对认知及记忆所存在的压抑反应,代表了一种消极对抗或逃避或排斥等心理行为。从其本质探究,心理阻抗是个体为保护身心维护自尊,受某些事件触发所产生的一种抵抗及逃避状态[2]。在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受学生个体主观想法及客观事实等因素影响,触发其对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产生一种阻抗心理。

大学生心理阻抗问题具备两个鲜明的表现形式,其一则是在心理情绪上呈现出十分强烈的逆反心理,其二则表现在行动上,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十分抵触,缺乏配合。如遇到问题时一味抱怨、学习态度十分消极、将问题原因归结于他人而不思考自身原因、对教师提出问题给与盲目质疑与反驳、课堂提问中答非所问或刻意转换话题、针对大学管理制度进行批评等。

3 高校大学生心理阻抗所表现出的现实特征与其成因浅析

3.1 性别视角下学生心理阻抗特征及成因

根据调查及现实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女学生其心理阻抗明显低于男学生。女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上与生活满意度上,均高于男学生,且女生其情感较为丰富,细腻心理较多,容易对积极情感产生较好的归属感,而男生则考虑担当更多的责任,当自身能力不能达到自身要求或社会要求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自我压抑感与心理压力[3],其压抑及心理压力会降低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体验并产生较强的心理阻抗。

3.2 性格视角下学生心理阻抗特征及成因

在大学生中,性格因素是影响其心理阻抗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性格外向学生其在心理教育中的心理阻抗低于性格内向学生。因性格外向学生多善于交际,在社会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多社会体验及正面信息,能够寻求帮助并积极去帮助别人,在行为过程中产生较好的情感体验并降低不良情绪的产生。内向学生在人际交流中敏感程度较高,容易产生一定的自负或自卑心理,负面情绪相对容易积累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抑,形成对大学教育的抵触与排斥感。

3.3 生源地与年级视角下学生心理阻抗特征及成因

如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则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学生个体拓展能力及接新事物的能力及压力较低,容易获得较好生活满意度,其心理阻抗较低。而相对贫困的学生其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感,在体验中负面情绪较多,导致其心理阻抗相对较高。在年级上,其心理阻抗程度由低到高表现为:大二、大三、大四、大一[3]。大一心理阻抗最高,因其刚入学缺乏一定的角色及环境适应,心理认知缺乏有效调整,大四阶段学生所面临各种就业及考研问题,心理压力较大,大二及大三阶段则因适应与稳定阶段,其心理阻抗相对较低。

4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中阻抗问题的应对方法探究

4.1 剖析学生特征,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调查学生特征,包括学生能力、性格、家庭背景、气质类型等。教师应具备足够的耐心,以真诚关怀进行心理教育,认真剖析学生思想特征与个性特征,采取针对性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以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阻抗问题。以学生气质类型为例,针对粘液气质学生,应重视道理讲述,以情感以主导,对多血质气质学生则应坦诚直接,而在面对抑郁质气质学生时则应婉转关怀。心理教育中应避免给学生造成二次心理压力,语言沟通应准确恰当,提高学生自信心与勇气。

4.2 正确诊断阻抗,调动学生应对阻抗勇气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时,教师应对学生产生不安、抵触、排斥及退缩等心理阻抗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正确诊断,调动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心理阻抗来源,选择合理时机引导学生认知阻抗产生原因并疏导,实现阻抗破解并提高心理教育效果。针对间接性阻抗则可以与移情处理相结合。教师应调动学生应对阻抗勇气,积极面对并消除阻抗。

4.3 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充分尊重与关怀学生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及氛围十分关键。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中应充分尊重与关怀学生,坚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强烈的责任感进行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应掌握较广泛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较为和谐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大学产生一种归属感。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科学教育理念及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并积极维护学生自尊心及创造力,增加学生积极情感体验,降低阻抗。

4.4 加大心理教育宣传,丰富教育形式

综合应用多种宣传媒介,引导学生对心理阻抗与心理教育有一个客观而科学的认识,让其在遇到问题时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途径。在心理教育上可采取专题讲座、面对面讲述、团体辅导、网络或电话解惑等[4],以多种形式提高心理教育效果,降低学生心理阻抗。

5 结语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学生受环境、生活及个人认识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阻抗问题,对开展大学教育,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为此,在认知大学生阻抗心理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心理阻抗现实特征及原因,提出剖析学生特征,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正确诊断阻抗,调动学生应对阻抗勇气,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充分尊重与关怀学生,加大心理教育宣传,丰富教育形式等应对方法,以切实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阻抗,提高心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晓晔.解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2,(30):278.

[2]郑敏燕.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构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74-175.

[3]魏伟,程如冰.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J].赤子,2014,(8):170-170.

[4]曾永乐.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赤子,2012,(5):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教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