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步伟: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2017-09-27张红萍

同舟共进 2017年9期
关键词:杨步伟赵元任

张红萍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优秀女子可谓多矣,但像杨步伟这样个性极其独特的传奇女子并不多见。她敢于突破传统,改革陋俗;她勇于担当,能力与魄力超越一般女子,优胜于男子;她宁愿天下人负她,不负天下人;她追求女性独立、男女平等,为实现男女无别的社会作表率。

生于1889年的杨步伟,与生于1892年的赵元任,是学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夫妻。这两位从清末走来的男女,求新求简。在他们身上,涤净了陈旧的糟粕,留下了合理的传统。她生于传统社会,但她一生都是现代女性。时人称道她是女中豪杰,她却只说:“最紧要的,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脱颖于传统社会】

杨步伟生在传统社会,却出身于不同凡响的家庭。杨步伟出身在一个有房屋128间、一家大小34人、佣人27人的大家庭中。她的祖父、大伯、父亲都是爱国开明人士,渴望中国变革,支持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祖父杨仁山居士是中国现代佛学研究倡导者、佛学大师,有欧阳竟无、谭嗣同、章太炎等弟子。杨仁山公而忘私、社会声望极高,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杨步伟这个三孙女。他去世时对弟子们说:“她虽是女子,志气胜过男子;她要出洋留学学医,将来可以济世,

望你们帮她。”杨仁山仁慈济世的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杨步伟的一生。

杨步伟从小聪明伶俐,调皮胆大。虽然生在清末,但她的家庭中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父辈对她格外爱重。家教既严格又开明,中西教育并重,家中男女自由交往,且常常会探讨一些关于权利、男女平等的话题。杨步伟从小到十三岁,都是被当作男孩来培养的。她父亲因为没有儿子,就把她当儿子养,着男装,直到十几岁以后才改换女装。她七岁和哥哥弟弟们一起上家中的私塾,读儒家经典,聪慧胜于男丁。私塾特别让她加学《女儿经》,她说,“我常不愿意读它就乱混过去了”。女孩的依赖与娇气在她身上全无踪迹。

而最有益的是她十岁以后父亲对她的教育。他父亲是戊戌变法前湖南时务学堂的总务长,校长是熊希龄,中文教师是梁启超,学生中有唐才常、蔡锷、蒋百里等。父亲在家有空时,会教她算术与英语,给她讲古今中外的女杰。还讲他在国外看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妇女能受教育,可以自由交际,以及婚姻自由的状况。父亲许诺,只要中国有了女校,就第一个送她去读书,将来她可以做女教师,做独立女性。父亲常常对她说,中国总会变的,迟早的事。这个从传统社会走来的女子,没有被灌输以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教育,她自己也极有意识地争取权利与自由。从小到老,她坚持我的事我作主,主体意识非常强。

1906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周玉山常到他们家(周曾是杨仁山的部下),杨仁山劝他办一所女学堂,他果然就在南京办了旅宁学堂。祖父问杨步伟要不要上学,杨步伟说当然要。这年她16岁,是清末中国女性中进女学堂较早者,并且赶上一个变革的时代。她在旅宁上学两年,后来又去上海中西女塾求学两年,就迎来了辛亥革命。

尽管杨家风气开明,但仍掺杂着新与旧。杨仁山就曾陷于旧婚俗的窘蹙中。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父母就给他定了亲。他11岁时,女方出麻疹变成了一个麻子。婚后不久,杨仁山就爱上了一个又美又善的女子,请求家里容许他娶了这女子。但这时正有孕在身的妻子和他谈条件:如果她生的是儿子,他就不能娶这个女人。结果她如愿生了儿子,杨仁山也就不能再娶。杨步伟那个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的麻子奶奶,最恨男人娶妾,从此给家庭立下规矩,杨家世世代代任何男子不准娶妾。杨步伟或许从刚烈的祖母身上继承了禀赋,从小对不合理的传统嗤之以鼻。

祖母既刚烈,也强势,她指腹为婚,把杨步伟许配给大姑母的儿子。但杨步伟从小就决心打破包办婚姻,去上海上学后,决意退婚,要站出来做改革婚姻制度的第一人。她征得了祖父和父亲的同意,但大伯和姑母坚决反对,大伯甚至说不嫁就处死她。最后还是祖父出面,宽容了她。杨步伟向传统世俗社会发起的第一次战役,就这样打赢了。

【女中豪杰】

胡适说杨步伟是能人,蒋梦麟说杨步伟是女中豪杰、女中英雄,这是名不虚传的。

辛亥前,她在旅宁学堂的好朋友林贯虹(林则徐的孙女)就把她拉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她和林贯虹经常参加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会议,讨论女子参政权的问题。她和林两人与孙中山的意见相同,即等女子和男子的学问差不多了,再来争取平权。但唐群英、林宗素等老同盟会员不这样认为,她们认为先争取平等权利,才会有做事的机会。杨步伟笃行其志,和林贯虹计划先出洋学医,等学成归来,再和男子争平权。

正当她等待出洋机会的时候,安徽督军柏文蔚突然派人来请她去做女校长。柏文蔚将女子北伐队改成学校,辛亥革命后五百多名女子北伐队员成了崇实学校的学生。杨步伟当时只是二十出头,自己怎能当女校长呢?可是那时,像她这种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女性确实罕有。她答应暂代校长一年,等学校安定下来她就出洋。结果,她管理的学校井井有条,等到一年后她要离开时,学生们哭闹着不让她走。

杨步伟不仅要料理学校的各种事务,还要处理柏文蔚一家老少的各种问题。一日,叛军突然要攻打柏公馆,柏不在家,都督府上只有几十个卫兵。紧急关头,杨步伟通过电话调动援兵,布置对付叛军,结果叛军还没到柏公馆就被拿下了。柏文蔚后来开玩笑地说:杨先生都可以当女将军了!当时女子北伐队里就有许多敢死队员,可见杨步伟魄力非凡。

辛亥初年,职业女性很少,受到重用的更少,柏又喜欢招待杨步伟,于是社会上就有流言。楊步伟既不愿给人留下说辞,又要带头打破男女界限,实现男女交际的自由。她说:“一个女子要出来做事,起头一定要有人肯牺牲名誉,才能做得出来,可是自己做人要正派,行为上谈笑不要紧,羞羞答答的还不脱女人的习气,又何必出来呢?”今天的女性能在社会上自由交际与工作,可谓是一百年前杨步伟们趟开的路。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杨步伟随柏文蔚一家逃亡日本,开始了六年的求学生涯。到1919年拿到医学学位文凭。当年出洋拿到大学学位文凭的女子还极少,她是其中的先驱。endprint

这一年,她的父亲突然暴病而死,母亲与弟弟促她回国养家。回到南京,看了母亲,她说:“我既要革命,要独立,要说男女平等,自然父亲死了,我做长子的要负责任的。”自谓“长子”,可见她认为女子应和男子一样担负起全家的责任。

1919年秋,她和同学李贯中决定开办自己的女子私立医院,这在当时的北京还是新鲜事。资金短绌,但难不倒杨步伟,她四处筹措,两个月后终于开办“森仁医院”。医院开办以后,生意不少,但好多人看病不给钱,只是送一些礼物,所以一年后她们的债务还没还清。当时她雄心勃勃,准备扩大医院,并开办看护学校。黎元洪(黎是她父亲的朋友)也愿意支持她,她也准备再游说一些社会名流,申请经费,实现她长久以来治病救人的梦想。

【新人物的新式结婚】

谁也没料到,此时她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人,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1920年的一天,在朋友的聚会上,来了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哲学博士。从第二天开始,这位俨然书呆子的赵先生每天都来她们医院座谈。刚开始,杨步伟还以为他是来看望李贯中的,所以竭力成全他俩,不想赵元任看上的是杨步伟。当时赵元任应清华的邀请,回国教书一年,一年后还要回美国教书。这年他28岁,杨步伟31岁。杨步伟本来只想着她的医院与养家的事情,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且是极有耐心与决不放弃。找到了终生的幸福,杨步伟固然高兴,但也让她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冲突。李贯中发现他俩好了以后,发生了种种闹腾,杨步伟只能先让同学接办医院了。

此时赵元任准备到美国教书和学习,杨步伟也对欧美有所向往,于是暂时放下医院,但没想到这就停顿了她的行医梦想,由杨医生变成了赵太太。这一结婚,她竟然就在美国断断续续生活了五十年。

当然,必须一提当时轰动北京城的革命式结婚。1921年6月1日,他们在结婚通知书上写道:赵元任和杨步伟同意申明他们相对的感情和信用的性质和程度已经可以使得这感情和信用无条件的永久存在。这两个“破除了近来新旧界中俗陋的虚文和无为的繁费的习气”的新时代夫妻,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去美国度蜜月。杨步伟向来认为,婚姻是青年个人的事,不是家族的事。现在他们俩要结婚了,两人都是革新派人物,所以决定不办婚礼,只发通知。等大家接到通知时,两人已经去旅行结婚了,且不收任何礼金。他们只是请赵元任的同学胡适、杨步伟的同学朱徵证婚,在他们自拟的结婚证书上签了字。《北京晨报》以特号大字刊登了他们的革命举动,标题是“新人物的新式结婚”。由此可见杨步伟与陆小曼等名媛的迥异,陆小曼等人骨子里还是旧女性,而杨步伟是真正的新女性,处处、时时要革新社会。

【不同凡响的家庭主妇】

赵元任是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杨步伟有这样一位丈夫,有了见识世界的机会,他们交往的人都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但是跟着丈夫四处迁徙跑来跑去,结果把自己的事业都跑没了。她一结婚就怀孕,十年内生了四个孩子,在去伯克利前,很少在一个地方长居,而且是国内国外不断移徙。

杨步伟随丈夫迁移,但在他们夫妻间,并没有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在他们家,不是以谁为主,而是以事为主。当杨步伟写书时,大家必定尽量不打扰这位妻子和妈妈。她是家庭主妇,丈夫是国际著名学者,但大女儿如兰和外孙女都是赵元任带大的,因为书呆子赵元任更有耐心带孩子,而杨步伟喜动,负责做饭与买办。在美国,一些学术聚会都是携眷参与的,赵元任不愿让妻子困于家庭,几乎没有一次不带妻子,他们总是把孩子托给别人,真正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夫妻。杨步伟虽然婚后从没有固定工作,但却没少参与社会事务。她是一位超越了贤妻良母角色的女性。

婚后她在中国的时间不超过十年,这十年间又忙于生育。到美国后,因为不懂英语,从事医生职业又要考各种资格证书,又跟着赵元任到处奔走,没有完成祖父和父亲寄以希望的事业,让她终身不安,但也是无奈。所以她说:“元任欠我今生业。”

即便如此,她绝非没有作为。她一生写了三本畅销书——《中国食谱》《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还写了一本《中国妇女历代变化史》,但没出版。女性的独立,始终是她关切的主题。写作之余,她还做了许多奉献社会的事情。她的人生颠覆了家庭主妇的概念,家庭主妇并不一定要围着丈夫、孩子转,家庭主妇也是主体,依然可以有自己生活的重心。杨步伟的人生破除了定规,她说:“最要紧的,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在他们夫妻的生活中,常常是说走就走,孩子们从小习惯了托付给朋友看管。而她家孩子自理能力很强,长大后个个独立而出色,全家三代连同女婿共获得18个金钥匙奖(美国重点大学的一种奖励)。回到中国后,赵元任曾有几次外出到各地做方言调查,杨步伟每次都跟着去,孩子交给保姆或亲友。有一次,夫妻俩去美国一年半,也是将最小的四女儿留给他人照看。杨步伟从不放弃接触各种人事与社会,这使她的每本著作都充满趣味,都成了畅销书。她跟着丈夫去各地游玩与了解民情风俗,这成全了她的第一本畅销书《中国食谱》。她笔下的自传,有她与著名学者的交往内容,杨步伟一生交往过近三百名国内外名流,上世纪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如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陈寅恪、蔡元培等,都是她亲如家人的朋友。

【“处处要找麻烦”】

能体现杨步伟个人魅力与价值的,能体现一个女人人生无穷的可能性的,还有她的许多大胆创举。

杨步伟自谓:“我这个人居家是不能安稳的。”所以1925年一回国,到了清华园,她就开办了“三太公司”,教附近的女孩子们做手工。因为清华到城里不方便,她又要开公共汽车公司。而与丈夫分歧最大的一件事是開办“小桥饭店”,杨步伟在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述:“校长和评议会的人一口答应(办小桥饭店,除教职工还包括学生),并且对元任说你太太要开馆子了。元任气得不得了,跑回来和我大闹,说我坐在家里不耐烦,又来出花样,快快停止,不然不知要多少麻烦来。我好笑,我说:‘不要你多事麻烦,全归我,你只有好菜吃就是了。他知道我的脾气要干总是要干的,绝对不会中止,只好听我去闹。我们两个人的脾气就是如此的过了四十多年,我是处处要找麻烦,元任是处处要省事。”杨步伟的自主与个性跃然纸上。endprint

而此次回国最重要的事,还是开办限制生产(计划生育)的“诊查所”。这是裨益于女性,特别是贫穷女性的事情,但当时的许多中国人却还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做断子绝孙的事,而许多人又不相信放节育套能避孕。所以,诊查所的生意总是不好。她本想慢慢让人们接受新事物,不曾想1926年“三一八”学潮,政府向请愿的师生开枪,钱端生等师生到她诊所包扎伤口,当局认为诊所包庇师生,为此接二连三地来找麻烦。于是,诊所只能暂时关闭。她对胡适等好友说:以后我只可随着大家进行了。可是多年后,她还为诊所不得已停止而愤愤不平:“这种政府,人民还能办事?还能改良?”此事之后,她仍为社会改良而孜孜不倦。她帮清华园的学生排戏,到各种妇女会、母亲会、女青年会、教职员会演讲,还去女子大学体育系教生物与解剖学课。

【赵太太的奉献与担当】

杨步伟遇大事能主持公道,处事果断。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她在南京组织教授学者的太太们做劳军棉衣。抗战爆发后,在耶鲁大学,美国教授的太太们为给中国募捐抗日,请杨步伟出面制作500份盒饭,集资募捐。哈佛大学的教授太太们也知道她是能人,当在波士顿的妇女会要成立救急会和劝捐会时,大家又请杨步伟出头,每周的一天做170多份饭菜,将募捐来的款项寄回中国,这样一直坚持到二战结束。

对于朋友,她更是宁愿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朋友们逃难到北平,住在她家,她每天要做30多人的饭,不仅付出不少金钱,还耗费不少心血。1937年抗战爆发,民众一路从南京逃到武汉,又从武汉逃到昆明。为去昆明,找车成了最困难的事,杨步伟有胆有谋,通过赵元任的学生、故交等私人关系,不仅找到了足够的车子,一路上还负责解决这一大帮子人的吃喝。蒋梦麟感叹:“赵太太是女中豪杰,女中英雄,我们向来是佩服的。”

家内家外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迎上去。1936年在上海,蔡元培得了重病,蔡夫人与朋友们为了治疗方案的事情争吵不休,大家说只有杨步伟能调停。她不顾一切跑到上海,果断采取方案,很快让蔡元培的病情有所好转,最后责成她与蒋梦麟全权负责蔡的治疗,家属不得插手。西安事变后,蒋梦麟也走了,只留下她一人负责蔡元培的治疗方案,好在蔡元培很快就转危为安了。教育界人才济济,可真遇到棘手的问题,还必须请“赵太太”出面。

抗战爆发初期,大家都在等待离开南京,偏偏这时赵元任病了,别的家庭都是让太太和孩子先走,而杨步伟却是让丈夫和大女儿先走。人们常常说:“只要赵太太来了就有办法了。”所以胡适说她是能人,蒋梦麟说她是豪杰、英雄。而傅斯年最喜歡和她“争吵”,如果“争吵”不过瘾,还会遗憾。梅贻琦最喜欢和她出游。这些好朋友去美国讲学或看病,总住在他们家附近的旅馆,每天总有一顿饭在他们家吃。许多著名学者都是她的亲密朋友,皆因杨步伟的侠肝义胆。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切断了在美留学生与中国的音讯,学生们人心惶惶,大家把他们夫妇当长辈看待,有事就来请教。杨步伟为了安慰这些学生,总留他们在家吃饭谈心,结果来的人越来越多,每日人满为患。她忙得焦头烂额,可仍是热情待人。除了在美的留学生,还有从中国来到哈佛的人,都要到他们家拜望。她就必须招待,迎来送往,无一日空闲,“所以我们家就变出名的中国中心了”。

杨步伟1981年去世,终年92岁。这位非凡的女性,奉献家人、奉献朋友、奉献社会。她忠实于自己,活出了一生传奇。

(作者系文史学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杨步伟赵元任
杨步伟和赵元任的爱情守望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领导者的威信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象牙塔之爱
象牙塔之爱
杨步伟,真正被富养大的民国女汉子